第三百五十期:藝術教育
圖片
編輯管理 主編管理
點閱次數:12721250
訂閱人數:30066
訂閱電子報
取消訂閱電子報
350期 編輯群
發行人: 侯友宜
發行單位: 新北市教育局
總編輯: 張明文
副總編輯: 歐人豪
  劉明超
編輯學校: 雙峰國小(111)
執行主編: 王耀德
編輯群: 范姜翠玉
  賴欣怡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FB粉專『新北學Bar』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新媒體家族』
新北市教育局影音頻道
Podcast 新北教育123
Line社群-新北教育123
我的新北市粉絲團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發刊日期 2022年8月12日350
教育交流站
透過創造,連接歷史人文與身體的經驗
2022-08-12 | 作者:板橋區新埔國小舞蹈班導師江心柔 人氣 158

筆者所任教的板橋新埔國小舞蹈班,於民國七十九年草創迄今,已有三十餘年歷史。在舞蹈班的課程規劃裡,美術與音樂課程由於融入舞蹈術科教學,故沒有表定的課程。在任教高年級時,筆者多與術科老師相互配合,利用社會課讓學生接觸各種媒材,享受創作的樂趣,並將感受回饋在他們的舞蹈中。以下將排除舞蹈術科部份,就學科導師的經驗,分享在五年級實施的兩個活動:

 

* 型塑家鄉

在介紹家鄉地形的單元,配合輕質黏土創作,學生會先利用書籍或網路尋找不同參照範本,彼此討論觀察所見。同樣是台灣地形,社會課本、地形立體掛圖、google earth上所呈現的質地與色彩各有特色,老師引導學生討論的是:由平面轉換到黏土雕塑時,高山低谷要如何呈現?黏土是否有混色的可能性?如何使用工具輔助創作?完成後,你將如何介紹作品?如何使用肢體語言或是舞蹈來形容一個(或數個)地形?

在創作時間裡,學生可以隨時離開座位,到共讀區翻閱羅丹、黃土水、陳夏雨等藝術家的作品集(這些書籍多半在課程還未開始前,就已被學生借閱瀏覽),也可以觀察同學的作品、交流技巧,甚至在徵得同意後觸摸對方的作品。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除了透過實作了解台灣五種地形的分布,更學到觀察技巧、徒手捏塑、工具的使用,並透過肌理與調色,展現個人創作的特色。

在教學現場,令筆者感到驚訝的是孩子的觀察力,有孩子不斷對照課本與作品,力求一致;有孩子使用電腦放大google地圖上的區塊,仔細地用工具刻畫山峰的稜線;有孩子用撕貼的方式創造出粗糙的肌理,使棕色的丘陵地更顯生命力。透過自由走動、輕聲交談,創作的技巧得以在課堂中交流,老師也受益匪淺!

 

*畫我先民

在介紹歷史的單元,配合大型人偶創作,學生會透過書籍與網路,搜尋台灣各個時代、不同族群的人物故事,並針對其穿著、服裝、配飾進行調查。由於題材眾多,老師引導學生討論的是:選擇這位人物的原因是什麼,他有什麼故事?他的服飾有什麼功能?以當時的條件而言,服飾的色彩與質地可能是怎樣的?你想使用什麼媒材來呈現,為什麼?完成以後,你要用怎樣的音樂來搭配他的故事,你將編排出哪些動作或舞蹈組合?

在開始創作後,學生一樣可以瀏覽共讀書的資料、使用電腦或與同學交談。

這個活動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學生會一邊創作一邊和同學討論「劇本」,例如繪製賽德克巴萊(莫那魯道)的孩子與創作日本總督的孩子討論要如何演出霧社山道上的衝突;繪製鄭成功、鄭家水軍的孩子討論要怎樣在黑板上呈現鹿耳門海戰的路線……雖然這些劇情的編排,最後受停課影響,未能在教室內呈現,但透過資料閱讀與討論、人物的繪製、道具製作、動作編排,可以感受到學生對這項創作的投入與喜悅。

 

1.jpg3.jpg能量:回饋與轉化

每一次課程結束後,展示作品與動態呈現是孩子最興奮的時刻。對於社會課程結合藝術創作的教學,孩子說:「很好玩,而且做完就記起來了,都不用背!」能夠在創作之餘熟悉課本知識自然甚好,但對筆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創作過程中的資料準備、互相協助、意見交流,以及結合舞蹈提出的討論。透過數個單元的配合,孩子會在描述事情時加入自然的肢體語言,例如:講「鬼頭刀」時靈活地擺動身體;揮著藍色紗巾起舞時,形容自己是「黑潮」……這些轉化後的經驗,成為筆者教室生活中的小驚喜,學生的表現也一再燃起筆者開發跨領域課程的動力。

 

誠如兒童藝術教育學者維克多.羅恩菲德所言:「在藝術教育裡,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於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並將之應用於生活和職業,那麼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達成。」在了解家鄉的樣貌、先民的生活風景後,學生透過動手創作,使自己與這片土地產生關聯,並轉化為舞蹈創作中的養分。這將是筆者在舞蹈班服務生涯中,不停努力的方向!

 
音樂的力量—從大豐國小管弦樂團出發 跨域學習美感實踐─校園藝術素養教育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