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期:藝術教育
圖片
編輯管理 主編管理
點閱次數:12629011
訂閱人數:30066
訂閱電子報
取消訂閱電子報
325期 編輯群
發行人: 侯友宜
發行單位: 新北市教育局
總編輯: 張明文
副總編輯: 歐人豪
  劉明超
編輯學校: 中信國小(110)
執行主編: 楊宗時
編輯群: 黃小紋
  周資娟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FB粉專『新北學Bar』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新媒體家族』
新北市教育局影音頻道
Podcast 新北教育123
Line社群-新北教育123
我的新北市粉絲團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發刊日期 2021年8月6日325
教育交流站
「疫」情中「藝」起渡過
資料來源:新北市立北大高中 | 2021-08-06 | 作者:羅先福 人氣 530

「疫」情中「藝」起渡過

2021真的是充滿挑戰的一年,突如其來的COVID-19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學校全面停課不停學,全台師生必須進行線上學習,在知識與真理路上轉換平台繼續前進。在「藝術與生活」的課程教學中,少了在教室中操作的繪畫技法學習。教師如何教導學生在藝術的認知上面有所感知與提升,是這段停課不停學期間為自己設下的教學目標。法國藝術家羅丹名言:「世界不缺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每天隨著疫情的報導,我們的生活受到了相當大的改變與限制,眼睛所見盡是不美好,不只是行動上的限制,更是許多心靈上的轄制,病毒的傳播也讓人性中的瘟疫隨之傳播,如何開啟心中那可以欣賞至真、至善、至美的眼睛格外重要。

   配合政府的政策,調整原本準備好的教學課程轉化成新的單元,也深刻思考,這疫情期間,怎麼教?教甚麼?如何教的精彩?《美學十五堂課》一書中所提;藝術創作具有三大功能:(一)補償功能:藝術以幻想補充現實社會,以虛構喚起真實的體驗,從而彌補我們生活經驗的侷限。(二)淨化功能:在藝術功能系統,淨化功能和補償功能相互毗鄰,相互轉化。淨化功能是現存的壓抑精神世界的感受的釋放。(三)教育功能:藝術培養人的審美價值取向,激發人的審美與創造能力的作用。深信藝術的教育功能包含安慰情感、啟發性靈、洗滌胸襟、關照人生的深廣等整合化,藝術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的精神完整性與豐富性。早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就有學者提出這樣的觀點,藝術可以排除、宣洩靈性中的負向雜訊,進化對靈性起心靈治療的作用,這就像藥物對身體起生理醫治作用是一樣的。經過思索後,決定試著透過「疫」情與學生「藝」起來探討,疫情中我們用塗鴉創作來療癒自我緊張不安的身心。《美學的十五堂課》,凌繼饒著,五南出版,2007

從「藝情」中看見疫情

    利用一節課講述名畫中以瘟疫為主題的畫作,了解在人類歷史中所發生過的大規模瘟疫,對於台大張文亮教授也在新書《瘟疫是讓人學習彼此相愛》[1]書中提到:「瘟疫教人要謙卑一點,人類絕不是地球上最強的物種。歷史上許多瘟疫是忽然前來,忽然消失。病毒證明了人類有的辦法,是沒辦法…」。這是多麼重要的提醒,而在藝術家的筆下是如何詮釋?這一些作品,又對我們產生了何種影響?從歷史洪流中,我們學習到甚麼?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雅典大瘟疫》1654

(Plague in an Ancient City)

Michiel Sweerts

《死神的勝利》1562

(The Triumph of Death)

Pieter Bruegel de Oude

馬賽大瘟疫1721

(The Plague in Marseilles)

Michel Serres

《全家福》1918

(The Family)

Egon Schiele



[1] 《瘟疫是讓人學習彼此相愛》,張文亮著,校園出版社,2021

從「藝情」中看見疫情

    利用一節課講述名畫中以瘟疫為主題的畫作,了解在人類歷史中所發生過的大規模瘟疫,對於台大張文亮教授也在新書《瘟疫是讓人學習彼此相愛》[1]書中提到:「瘟疫教人要謙卑一點,人類絕不是地球上最強的物種。歷史上許多瘟疫是忽然前來,忽然消失。病毒證明了人類有的辦法,是沒辦法…」。這是多麼重要的提醒,而在藝術家的筆下是如何詮釋?這一些作品,又對我們產生了何種影響?從歷史洪流中,我們學習到甚麼?

第一幅;《雅典大瘟疫》[2](Plague in an Ancient City) 

    從米歇爾·斯威特斯(Michiel Sweerts)這幅圖中 我們可以看到了雅典城悲歌,人們忽略環境中整潔,導致鼠疫問題嚴重、跳蚤等寄生菌讓水源被汙染,但人們還是談論敵軍所使用的策略等八卦議題,居民忽略了第一時間必須把環境整潔處理好,導致疫情相當嚴重。為了自保,人們違逆人情世理,肆無忌憚地公開犯罪,盜竊、謀殺和搶劫在城中橫行。瘟疫面前,富人與窮人毫無差別地死亡。但財富也沒有任何意義,金子再多,也沒人能真正帶走,沒有人知道,自己明天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躺在地上的屍體。哲學家蘇格拉底親身經歷了這場瘟疫,但他以節制的生活及健康的生活習慣,成功抵禦了瘟疫的侵襲。這場大劫,使蘇格拉底以「我知道我一無所知」為基點,開始探討個人的道德與對真理的追求。環境整潔維護甚是重要,我們絕不能不能輕忽。

第二幅: 《死神的勝利》[3](The Triumph of Death)

    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de Oude)將中世紀的黑死病記錄在這幅畫中,圖中各處都描繪著世界末日景象,擁擠的征戰畫面構圖,也看見了人跟人之間的距離,沒有隔離的概念,當然當時也沒有口罩,讓我們與環境有隔離的概念。畫中我們看到大量的骷髏大軍攻打人類,而有趣的是,畫面中的骷髏幾乎都是戰勝人類的形象,這意表什麼? 布魯蓋爾利用繪畫中的超現實主義表現技法,人類把夢境中跟潛意識中的恐懼害怕表現於畫作之中,在無可阻擋的死亡命運面前,崩潰的人群蜂擁躲進畫有十字符號的鐵屋中,希望躲開無處不在的死神。但是,他們沒有發現,鐵屋的上方,有一位骷髏鼓手正興高采烈地敲鑼打鼓,這暗示著什麼也阻擋不了死神的魔爪,病毒更是無孔不入,在有形及無形的生活之中出沒。

第三幅:馬賽大瘟疫[4] (The Plague in Marseilles)

    很多人到法國馬賽(Marseille)這個地區旅行,都會買很多手工皂的伴手禮,這是因為馬賽曾經經歷過一場大瘟疫有關,讓後代居住在這個地區特別著重環境消毒、清潔等議題。米歇爾·塞爾(Michel Serres)這一幅《馬賽大瘟疫》中不難看出當時慘狀,仔細觀察畫面中的人物,部分清潔人員都有用口罩、面罩做隔離,可推測當時已經有防疫的政策。但馬賽大瘟疫會爆發,乃是因為人性貪婪、自私己利的弱點。一艘確認染疫帶有病毒的商船,在馬賽港外海上等待貨物上岸,因為疫情嚴峻,可想而知商船需要做隔離,避免港口染疫。但是,當時的權貴透過金錢買通了海關放行,讓整個瘟疫病毒在城市與港口中瞬間爆發出來。其染疫死亡人數過多,以至於都來不及處理。此時,馬賽港屍橫遍野,這也看出來了「外在」是病毒的瘟疫攻擊;「內在」是人心貪婪的瘟疫也在攻擊,這樣的人禍值得我們深省。

第四幅: 《全家福》[5] (The Family)

    1918年,年紀僅29歲的表現主義畫家艾貢·席勒(Egon Schiele)因感染西班牙大流感而離開了世界。在他染疫後,當時醫療不發達,面對流感最大恐懼便是無法治癒,死亡機率極大。當時,他用準爸爸心情畫出那屬於心中最美好的作品,從色彩、構圖及畫面都透露出心中不安。這幅畫描寫他跟妻子染疫後的心境,而其中畫面中的嬰兒在現實裡面是沒有出現過,因為這嬰兒還在母腹中,就離開了這個世界,這是一件相當悲戚的全家福。他們坐以待斃等著死神來,那樣的無助與心中的恐懼,只能透過畫筆記錄下來。相當令人遺憾,這場恐怖的西班牙大流感奪去了全世界將近2500萬人的生命。

    從這些名畫的歷史脈絡中,我們必須學會很多類似的事件是不斷的重複發生,而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智慧,在面臨一次一次的困難中學習到教訓,關關難過,關關過。

(一)首先從雅典瘟疫中,我們一定要注意環境衛生整潔,阻止不實謠言四處傳播。

(二)從中世紀黑死病我們要明白,隔離是多麼重要,人與人的隔離;人與環境的隔離,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心中恐懼、害怕的瘟疫,攻擊自己。

(三)從馬賽大瘟疫中,我們必須明白,這環境是需要大家共同維護的,因為貪婪的人心,讓疫情有了破口,大家要共同承擔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我相信每件事情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瘟疫讓我們學習對環境更加謙卑,對人群更加有愛。此刻,我們安靜回到自己內心世界,透過藝術創作,讓我們不受大環境混亂影響,可以好好用心紀錄在我們生命中的至真至善至美的點點滴滴。  

從「疫情」中發現藝情

    配合教育部的停課不停學的政策,老師們啟動了從來沒有過的教學模式,學生慢體驗了新型態的線上學習、學習不再受校園空間的制約。如何在這樣的模式底下找尋到真正求學問與知識,有趣的是,當學習場域移至家中時,挑戰著青春期的孩子與家人長時間相處所需要的智慧。

   這單元課程鼓勵學生利用二周時間進行創作,希望透過書寫、塗鴉,讓學生將自己感受真實記錄下來,以下是部分學生作品及學習心得: 


[1] 《瘟疫是讓人學習彼此相愛》,張文亮著,校園出版社,2021

[2] 《雅典大瘟疫》Plague in an Ancient City米歇爾(Michiel Sweerts)·斯威特斯165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85%E5%85%B8%E5%A4%A7%E7%98%9F%E7%96%AB

[3] 《死神的勝利》(The Triumph of Death),荷蘭畫家老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62年所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BB%E4%BA%A1%E7%9A%84%E5%8B%9D%E5%88%A9

[4] 《馬賽大瘟疫》(The Plague in Marseilles)法國藝術家米歇爾·塞爾Michel Serre於1721所繪。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at_Plague_of_Marseille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83%E8%B2%A2%C2%B7%E5%B8%AD%E5%8B%92

停下來,才是真正的前進

    這一次,我們被迫停下來,不禁要思考;學生到學校學習的目的是甚麼?如果學生不到學校,在家學習目的又是甚麼?嚴長壽先生在新書《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1]提到:「史丹佛大學學生也不再強調自己的主修,而是強調使命,不斷的叩問自己我所學的對世界有什麼貢獻?」。相信這也是我們期待學生的使命,英國管理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的在《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一書中指出,我不相信「庫存式的學習」,許多人以為可以從老師那裡學到畢生所需要知識。我們其實必須鼓勵學生從興趣中建立真正的自信找到自我價值。

    法國藝術家羅丹說: 「這世界不缺美,缺的是發現的眼睛」。但我們眼前所見之美在哪?值得我們再次深思。這一次的疫情,教育圈被迫進行線上學習,很多老師瞬間變成網紅,也從不孰悉的媒體平台中找到合適的上課方式,對於資訊載體運用於教學上更是大躍進。家長們除了在家工作外,還身兼數職,與孩子一起在家時間多了,更多的相處產生更多更豐富的情感,都是我們生命的前進。

   因為政府政策,我們空間行動被限制,但是我們知識學習,透過網路卻有著無比的自由,靜下心來思考,更明白生命存在的意義。透過學生塗鴉作品,及創作理念敘述,我更清楚新世代關心的議題方向,透過網路媒介,學生心裡所想的寫出來更多,也因為網路繳交作業,繳交資訊更加透明化。我決定,這一次停下來,就認真好好看看眼前的風景吧,因為「疫」情中,我們要「藝」起渡過。


[1] 《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嚴長壽著,天下文化出版社,2021

作品

作者

創作理念

台灣疫情

《台灣疫情》

106

邱韻瑋

 

我的創作想法來自於這次的疫情,民眾們有許多類型的態度,第一種是不管是非對錯,所以在右上角是尖尖的。第二種是包容的,懂得尊重專業,體諒別人,共體時艱,所以我在右下角是圓滑的。第三種是隨著輿論導向的民眾,他們的判斷,來自於報導的走向,所以在左下角是時而尖銳,時而圓滑。最後一種則是不管疫情的發酵,所以在左上角放了平平的形狀,希望疫情可以趕快控制住!

02我說那個疫情阿

《我說那個疫情阿》

106

王品靜

 

去年爆發的疫情到現在影響全世界人們的生活很多,可能去年疫情對於臺灣影響不大,導致許多人不明白疫情的嚴重性。不過疫苗已經製造出來,還有一絲希望,就像希望的紙鶴已經起飛,希望能夠擊敗病毒,打贏這場戰疫。

03時空電梯

《時空電梯》

106

陳穎芊

 

這幅畫主要是想表達昔日在學校與在家的生活帶給我的喜悅程度。黑色表示之前的回憶,以電梯來表示兩者帶給我的喜悅感及差異,在學校帶給我的趣味比待在家裡多一些,將學校的回憶畫在上方,為了表達這幾週在家裡的日子,所以右邊電梯鈕的地方特別停在二樓,這表示在家的日子依然還是正面的。電梯鈕的箭頭指向下,也呼應順序是從學校生活到家裡防疫的日子。中間能看到校園道路連接防疫波浪,雖然事情很難預測,像條彎曲的波,但其實一切都是有關連的。

04疫情明信片

《疫情明信片》

105

鄭妍玉

 

關於關心身邊家人朋友的疫情明信片,我覺得很溫暖、也很有意義,所以就實際地自己製作,把溫暖散播給我很愛的人。在明信片上面我畫了朋友們給我的留言和他們喜歡的東西,有的朋友可能喜歡的是偶像明星,有的朋友喜歡的是哈利波特裡的場景,還有的朋友珍惜我們一起出去玩的種種回憶,我都把它呈現在明信片上面。背面寫的是我滿滿的想念。每一張明信片都是精心製作完成的,都很特別,希望大家看到明信片可以被鼓勵、心情也變好,得到力量一起撐過疫情。

05guiding

《guiding》

204

戴妤帆

 

即便再大的困境,都會有轉機。疫情肆虐,但希望還是存在。黑暗中,日出代表未來的希望,燈塔指引我們朝著成功的方向前進。停課不停學,十分特別的經驗,對我來說有好有壞,我擁有更多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但也害怕自律不能控制惰性。透過這次的經驗,我們可能會更珍惜原有的幸福。

06曾經的期待 vs現實的無奈《曾經的期待vs現實的無奈》

203

陳姿佑

 

自從疫情嚴重、學校開始停課後,政府呼籲全體人民好好待在家,我便快一個月沒有出過家門了。在非常時期的當下,大家應該好好團結一心對抗病毒。自從在家裡待著後,得知訊息都來自電腦,幾乎變成了我生活的重心,這也是我整幅畫的空間是利用電腦來呈現的原因。

07疫情、壓力與我

《疫情、壓力與我》

105

鄭妍玉

 

這幅畫想呈現的是在疫情之下我所承受的壓力。左上角是新聞有人確診,就像一道道碎裂的裂痕。中間畫的是自己,面對一堆事情哀怨的化身,不只是作業、永遠做不完的報告,還有學習歷程檔案。碎裂的部分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驚慌,深怕疫情找上了自己;而右邊畫的是畫了一個生氣的小人在旁邊,試圖趕跑疫情。希望疫情快點結束,生活能快點恢復正常,有機會再重拾笑容。

08我與疫情

《我與疫情》

204

陳立維

這段期間心情就像一個巨大黑洞,吞噬掉無盡的時間和壓力。它打亂了我在高二下的所有規劃、打亂了台灣的經濟、打亂了社會秩序,更打亂了死亡時間的排序。在這幾周台灣迎來今年前所未有的豪大雨,黑色閃電和雨水擊潰了許多人心裡中的最後防線,嚮往回歸疫情前的生活。

09防疫保護網

《防疫保護網》

203

郭宜蓁

疫情的存在並不會影響時間的前進,生活仍然照常的進行,不管心情有多麼焦慮煩躁,好多事情只是從各種場所搬回家中,期末有如地獄一般,原本抱著有些僥倖的心態,但事與願違,排山倒海的報告依然向我們侵來。就算再忙碌,去到學校是一種放鬆,不僅有朋友可以談天說地,共同為這樣的日子奮戰,也可以暫時脫離逼迫自己處理事情的壓力。

 

10再見《再見》

204

曾柏豪     

我會畫這篇再見是因為覺得要與過去的回憶說再見。作品上的小孩是自己的投射,斗笠象徵過去的時間,走在坎坷的道路上,遠方的洞口依舊有光,象徵著未來的希望。花象徵著美好的事物及美好的人,花的下方有繩子、枷鎖、時鐘與沮喪的人頭,樹枝增加一點糾結感,花的美好也有凋零之日。邁向更遠的未來之日。不再帶著回憶的黏稠而顯得輕巧,卻也無根落地而飄渺。

11我的口罩《我的口罩》

206

賴泓達

戴口罩從全民運動變成了一個條例,走在路上,看不到別人的愉悅,人與人之間多了一層,使得生活少了感情,也少了很多相處的樂趣。我畫的這個口罩代表著雖然有了隔閡,但口罩上的花色,都代表著所有情緒化作圖案放在口罩上,從上而下分別就是哀、樂、喜、怒,生命力的線條有著渲染力。整張圖上,用兩種顏色畫了外框線來強調口罩本體,也讓口罩暈邊,顯示出這個口罩的獨特。

12病球

《病球》

103

呂珮甄

中央的地球不是我們平時所知道的水藍加草綠,而是更為暗沉的暗藍和色彩不同的紅色色系。陸地上似乎發生了可怕的事情導致顏色由綠轉紅。周圍混雜,色階不一的紅讓人更加的肯定這顆星球一定發生了特別糟糕的事情才導致模樣。周圍插在陸地上的針管,代表著治癒、希望和轉機。這也象徵了原本被病毒入侵的陸地有了康復的希望,針管裡所裝載的液體帶來了希望,讓一切回歸正常的機會。

13新聞爆炸

《新聞爆炸》

104

洪榆真     

我想利用很多有關疫情的不同新聞,因為新聞怎麼滑也滑不完,所以用這種排列方式構圖。

14失樂園

《失樂園》

203

林苡婕

我覺得這波新冠肺炎的傳染緣由,是人們放下戒心,有了慾望,失去了原本的天堂,剩下的只有一時的慾望帶來的代價,在作品中畫了黑色斗篷的人及很多的蛇,那就是惡魔

15一線曙光一線曙光

205

陳姿璇

《一線曙光》營造陰暗沉悶的感覺,這些病毒雖然都是深藍和紫色組成,但是每個花紋樣式都不一樣,表示著他們並非一成不變,存在著許多變種病毒。還有站在第一線的醫生護士幫助社會大眾,因為有他們的無私奉獻,才能通往光明。病毒和背景顏色一深一淺看來更為突出和有危機感,若是大家都能把專注力放在那些光明美好的互助,那麼恢復正常生活的那天一定會很快到來。

16社交泡泡社交泡泡

202

杜姵臻

因為當時的疫情很嚴重,雖然待在家是蠻輕鬆的,但是不能出門也是一件蠻難受的事情。不管去哪裡都要實名制,感覺快發霉了,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事情然後一直畫圈圈代表每個事情都纏在一起顯得很雜亂不堪,有些代表上課、考試、念書、出不了門、悶熱…… ,沒用黑色是因為感覺會太過於沉重。

 
疫情時代的線上藝術教育 「疫」起停課不停學,新北藝術E樂園「五」夠夯!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