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期:2018新北創客季
圖片
編輯管理 主編管理
點閱次數:12739961
訂閱人數:30066
訂閱電子報
取消訂閱電子報
260期 編輯群
發行人: 侯友宜
發行單位: 新北市教育局
總編輯: 張明文
編輯學校: 崁腳國小(107)
執行主編: 蔡明雄
郭璟儀
編輯群: 郭璟儀
  廖雲瑄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FB粉專『新北學Bar』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新媒體家族』
新北市教育局影音頻道
Podcast 新北教育123
Line社群-新北教育123
我的新北市粉絲團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發刊日期 2018年12月14日260
教育交流站
另類兒童心智 -淺談潛在學習的心理機制
資料來源:新北市崁腳國小 | 2018-12-14 | 作者:蔡明雄校長 人氣 1151

曾聽父親說故過一個故事:

一對不肖的夫妻,對守寡的老母設限:不准上餐桌吃飯。年輕的媳婦,甚至向工匠訂製木缽,做為婆婆食具。

老母親往生後,兒、媳收拾母親遺物準備丟棄。只見五歲的小兒子急忙將木缽拾起,正經顏色地說:這東西不能丟,要留給你們用。

也許故事稍顯誇張,但卻符合學習的心理機制。

三○年代,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Tolman(1886-1959)曾以小白鼠為對象,從事三路迷津的實驗(*註1)。發現小白鼠在練習階段,便學得了整個迷津的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所以即使在後來的實驗中,阻絕了較為快捷的通路,小白鼠仍然會像腦中裝置有雷達一般,改走另外的通道,達到目的。

七○年代,另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1925-  )提出全然不同於早期行為主義,以動物實驗來建構學習理論的另類觀點-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並用以解釋個體在學習較為複雜行為時的心理機制。

Bandura發現:在社會情境中,個體只需要透過觀察別人的行為,甚至是行為的後果(被獎賞或懲罰),即可透過模仿(modeling)的心理機制,學到該一行為。他稱這種不需親身經歷,只需要藉由觀察別人學習經驗,便可產生新經驗的學習方式為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

Tolman和Bandura的論述其實植基於同樣的心理基礎-認知(cognition)。透過認知,個體在任何情境中都可能產生學習,只是有時學到的行為(或結果)隱晦不明(行為潛勢),直到有必要或是得到增強時,才會在行為上顯現出來。心理學上稱這種學習的現象為潛在學習(latent learning)。上述案例中的五歲小孩,即是透過觀察學習而產生了潛在學習。

潛在學習的大腦運作機制,究竟為何?在認知神經心理學領域中上屬處女之地,亟待開發。但新近大腦多樣性記憶系統(Multiple Memory System in the Brain)研究(*註2)發現:潛在學習與不同學習記憶系統,如海馬迴(hippocampus)、杏仁核(amygdala)、紋狀體(striatum)等大腦皮質結構的互動有關。加拿大的神經電生理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大腦中某一區域遭到激活時,也會引想其他相關區域的電位活化,使多種記憶系統同時運作。

要提出澄清的是,由於潛在學習常發生於無旁人教導,或只是偶然的機會與無意的活動中,故有學者稱之為無意間的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林寶山, 民79;林淑玲, 2003;洪蘭, 2004, 2006)。無意間的學習無所不在,而且它所構成的經驗鏈結強度極大,因此,一旦透過此一學習機制學到了行為,便不容易被改變,並會終其一生影響著個體(偏見或第一印象便是例證)。

其次,由於一般人於家庭生活中所學到的經驗,大抵屬於無意間的學習,所以「它」無疑是建構個體將來生活型態(life style)的主要學習機制了。正因如此,父母親真可謂是影響孩子的「最」重要他人:父母親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孩子為人處事的依循準繩,不僅會內化成為其爾後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點,更會指導著孩子們的行為作風,以及與別人互動時的應對模式。(*註3)

韓非子 衛人嫁女篇中曾記載:有個衛國老爹嫁女兒時,對女兒耳提面命:「必私積聚」。女兒疑惑問道為何?父親答曰:因為「為人婦而出(被休),常也。其成居,幸也。」也許戰國時期的衛國有其時代背景和社會風氣。但吾人今日觀之,為人父母者可不慎乎?

尤其,在教誨子女「人生的大道理」時。~Fine~

註1:在Tolman所出版的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nd Men中,記錄了其實驗的過程:他發現將小白鼠關閉在迷宮中,再利用食物作為誘餌,小白鼠便可找到通往食物的路途;若另開一捷徑,小白鼠會由捷徑通行,而不走原先需繞遠路的途徑,Tolman認為小白鼠已在腦中建立一套對環境的圖像,稱為cognitive map,以幫助它達到目的。

註2:大腦多樣性記憶系統,也稱為記憶的顱象學(The Phrenology of Memory),主要研究大腦功能分化現象。國內慈濟大學、陽明大學均有研究團隊從事相關的研究。

註2: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一旦壞習慣養成,就非常難以戒除。因為神經元連結成迴路後,即使不再刺激它,使其活化。這鏈結的強度,也不會完全消弱(extinction)。所以,童年時期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極為重要。

12

 
創客基地空間的營造策略 跨領域美感教育的生活實踐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