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期:補救教學
圖片
編輯管理 主編管理
點閱次數:12653394
訂閱人數:30066
訂閱電子報
取消訂閱電子報
137期 編輯群
發行單位: 新北市教育局
編輯學校: 永和國小
執行主編: 黃穎超
張英哲
編輯群: 黃穎超
  張英哲
  洪春山
  賴昭鴻
  許儷馨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FB粉專『新北學Bar』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新媒體家族』
新北市教育局影音頻道
Podcast 新北教育123
Line社群-新北教育123
我的新北市粉絲團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發刊日期 2014年2月7日137
教育交流站
以希望感角度看補救教學之推動
資料來源:劉金山(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督學,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 2014-02-07 | 作者:劉金山 人氣 1168

以希望感角度看補救教學之推動

劉金山(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督學,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壹、     以古鑑今

禮記學記篇說道「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正說明了懂得教學者,知道學習深淺難易之順序,並能針對學生不同之資質,給予不同之協助。近期國內外學者則嘗試從正向心理學觀點來看學生學習,並提出「希望感」觀點,該觀點最初提出者Snyder認為希望感並非一種情緒,而是個體在追尋所欲目標(desired goals)時所產生的認知結果。亦即,個體在追尋目標的過程中,自覺一直沒有進展,其希望感會因而降低,負向情緒會接踵而至,而在校園中這些類群學生則被視為「學習低落」。從古至今,說明了一個善教者,應能懂得學生特性,並知悉教材內容,進而訂定合宜發展目標,讓其在學習中,時時充滿「希望」。

 

貳、     攜手補救

在國民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被視為首要關注事項。教育部所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將補救教學學生屬性定位為「弱勢家庭且學習低成就」,其主要協助目的在於符合教育理念中之「受教權平等」、「社會公平正義」及「不放棄每一位學生」。而前述所述補救教學對象,則須從三個角度觀之,分別為(1)能不能學:是沒有能力還是缺乏刺激;(2)會不會學:是懶於學習還是不懂方法及(3)要不要學:是不在乎還是自信不足。而國內學者唐淑華(2011)認為希望感的觀點,可以應用在補救教學之推動,其認為希望感是一種認知的思考歷程,故應(1)幫助學生發展明確且具體可行的目標;(2)幫助學生擴展與強化方法方面的思維及(3)幫助學生逐步增強其主體性與意志力,故筆者認為從希望感觀點落實於補救教學概念上,則可有「改變參照」、「多元策略」及「喚起成功」等方式。

針對「能不能學」角度,則適宜從「改變參照」著手(如下圖,同樣的中心圓,若從不同參照,則會有不同感覺),教師分析補救教學對象後,若非屬於特殊教育類型學生,而多屬缺乏刺激者,在教學上則應改變參照,以該類群學生特質作為參照,才能在思維及教學上有所改變,並具體看到學生進步。

 

 00.png

 

 

 

 

 

 

而從「會不會學」角度,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特性給予不同的「學習策略」。相較於專家學習者能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其學習歷程,並使用有效學習策略,學習低成就或文化刺激不足者,往往缺乏學習策略,甚至在儲存和檢索資訊上顯得吃力(曾柏瑜,2008),故教師在補救教學歷程中,應協助發掘其適合之學習策略,以個別化多元嘗試,代替團體性齊一教學。至於從「要不要學」角度,教師首應逐步消弭其失敗經驗所帶來之陰影,輔以持續成功經驗喚起學習動機。如學者Heacox(1991)所說,「低成就的學童若能打破在學習上不斷受挫、失敗的惡性循環便是其邁向成功之契機」,是以教師在補救教學過程中,應提升學生的「勝任感」,並在教材選擇上進行難易度調整,讓學童發揮潛能,從而鼓勵其挑戰,且獎勵其學習過程中之「努力」。再者,於學習過程中,應伴隨自主性精神,設定其適宜之學習目標,提供支持性的學習環境,允許學生以自己速率進步,自我調整成為獨立的學習者。

 

參、     希望再起

補救教學的對象,社會各界、家長甚或學校氛圍多常以「異樣」眼光相待,但若細究其因,多有不可歸責於其之因。在其求學成長的路上,正需要我們拉他們一把,期待他們在這段補救教學過程中,能如赫賽《流浪者之歌》中的星星般,再次閃耀。

 督學.jpg

 

 

 

 

 

 

 

「大多數的人就像是落葉一樣,在空中隨風飄遊、翻飛、蕩漾,最後落到地上。

一小部份的人像是天上的星星,在一定的途徑上走,任何風都吹不到他們,

在他們的內心中有自己的引導者和方向」-赫賽《流浪者之歌》

 
利用「紙牌遊戲」在低年級數學領域之補救教學 點燃心中的火苗-淺談國小英語補救教學實務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