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中資訊教育
新莊國中 張家孟老師
電腦自二十世紀中葉發明問世之後,使得人類在資訊處理、資訊儲存和資訊傳遞上有著跳躍式的進步。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全面改變人類的工作和生活型態,連帶也深遠的影響著教育和學習。
我國對於電腦的學習始於1960年代,但當時僅限於大專院校,直到1980年代之後才將資訊科技的學習導入中小學,進而推行資訊教育(吳鐵雄,2009)。個人電腦的逐漸普及,使得一般人要學習電腦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1982年由行政院成立「資訊課程及設備標準委員會」,接著在1984年教育部公布「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國中資訊教育的雛型在此階段漸漸成立。1998年國中正式實施電腦課程,2001年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將資訊教育列入重大議題。
九年一貫資訊核心能力包括「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資訊科技的使用」、「資料的處理與分析」、「網際網路的認識與應用」、與「資訊科技與人文素養的統整」,國中現行97課綱在第四階段(7~9年級)主要學習程式語言基本概念、圖表製作及資料庫概念等。此階段學校應儘量設計資訊科技與各學習領域整合之教學或主題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讓學生將所學之資訊能力充分應用於學習活動中(教育部,2011)。
從「電子計算機」、「計算機概論」、「電腦」、「資訊教育」等等課程名稱的改變,不難理解「電腦」這項日新月異的發明,對教育整體思惟及「資訊教育」的教學內容都更改的相當頻繁,換句話說,學習「電腦」這項發明,從了解它的硬體開始,緊接著是軟體的學習,再來是素養的提升,此外電腦在教學輔助、遠距教學、資訊融入各領域及減少數位落差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電腦、智慧型手機及有線和無線網路的大量運用,的確在生活和教育上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便利,但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的問題,特別是在資訊安全、資訊倫理、智慧財產權及網路犯罪等相關議題上,因此,「資訊教育」也就相形重要。
從教育現場來看,資訊安全、資訊倫理及資訊衍生出的相關法律問題,對照當下的時空環境,筆著認為是「資訊教育」相當迫切需要教授的課程,此外,自由軟體的推廣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自由軟體創造了公平、正義和多元發展的價值,再者,「低頭族」、「網路成癮」等等現象的發生,更需要教導學生正確使用資訊科技,而非受科技的宰制。
新北市目前各級學校在硬體的設施已臻完善,各校應當可以將各項教學資源數位化(如虛擬光碟),建置校本的教學資料庫,充分運用資訊設備在資訊融入及補救教學,以達成整體教學成效的提升。
綜上所述,國中資訊教育除了讓學生習得技能,更重要的應該是資訊素養的全面提升,以及讓更多教師願意運用各項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提升教學成效。
圖片說明:資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