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期:創意教學
圖片
編輯管理 主編管理
點閱次數:12628619
訂閱人數:30066
訂閱電子報
取消訂閱電子報
32期 編輯群
發行單位: 新北市教育局
編輯學校:
執行主編: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FB粉專『新北學Bar』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新媒體家族』
新北市教育局影音頻道
Podcast 新北教育123
Line社群-新北教育123
我的新北市粉絲團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發刊日期 2012年1月6日32
教育交流站
教學法的創新——以科際整合研究教學法為例
2012-01-06 | 作者:林佳玲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人氣 1028

      在近日細雨綿綿、冬夜微冷的夜裏,獨自游移於都會的街頭,偶而停下匆忙的步履,在路口轉角的那間咖啡店,我藉由剛握端上來的拿鐵咖啡,來溫暖一下我的手心,也暖暖的我心情。店裏的透明玻璃窗好似一張正拉開著的銀幕,臺北的即時街景,正在我眼前一幕幕真實的上演著……

      行色匆匆,腳步有點疲乏的上班族們,謝謝你為我們今天的辛勤付出,讓我們的社會又更進步了些。踽踽獨行,舉步緩遲的老人們,走路千萬小心,可不要滑跤跌倒,因為關心您的親人,可是會心疼的哦!肩上扛著與身體大小不成比例大的書包的小朋友, 你可更要加油,因為你身上繫滿著你爸媽的沈重期待及我們社會的未來希望。這時,眼前只見那對剛從雨中慢步走來,在一把愛的小雨傘的保護下,他們彼此依偎著,還伴隨著彼此輕聲的細語,天氣的濕冷,漫天的雨絲,匆忙的街景皆好似與他們完全被他們隔絕在他倆的世界之外,在先前我眼裏所看見的一切,反而好像是為了他們這對正愛的濃的化不開情侶的出現所舖陳的場景,真是叫人有種「只羡慕鴛鴦不羡仙」之感觸。真的由衷祝福他們可以就這樣成為一對令人稱羡的鴛鴦伴侶,白頭到老,永不分離。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鴛鴦的形象一直是專情的象徵,但從最近的研究人員在野外對鴛鴦的實地察研究發現,鴛鴦的行為表現完完全全顛覆了我們的既有觀點。個人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是偶然的機會下看見張燕伶小姐在《自然保育季刊》中所言「鴛鴦是一季情的伴侶,而非如世人所知,恩愛纏綿直到永遠。」[1]此觀點我見到後真的有點震驚,於是進一步留意於相關鴛鴦的進一步研究報告。造成這個重大落差的原因為何?我真的很想知道。有幸的是在今年六月三日教育部國語文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團隊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國際會議廳舉辦了一場名為「2011年國語文課室觀察與教師專業發展社群研討會」,其中多篇論文涉及教學法上創新問題,而其中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講師李威侃所提出的一篇名為〈論科際整合研究對文本閱讀的重要性——以中國古典韻文與生物學中的鴛鴦形象為例〉的論文,為我提供了一些我想知道的答案。更可貴的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教學創新觀點,即從科際整合的角度,也就是透過不可領域相關知識的交互比較及參驗,以重新檢視我們根深蒂固、因襲前人錯說或云亦云的舊有觀點所造成的錯誤。

    今試引用此篇論文的研究結論,[2]並製成的下表格來說明此種創新教學法,也就是科際整合研究教學法,使用在研究鴛鴦形象落差研究問題上所得到的成效。

 

古典韻文中

實地野外觀察

辨證不成立之因(據前人研究)

羽色

鴛鴦頭俱白、同白首

只發生在羽色的轉換期的較明顯的雄鴛鴦身上

因換頭部大量換毛而形成頭全白的情形只會發生雄鴛鴦身上,此鴛鴦的羽色大抵「全身大致暗褐色,眼圈周圍白色延伸至眼後方為白線條。」並不構成白頭的情形,故若只言雄鴛鴦的「白頭」或可成立,若再加上雌鴛鴦而言「頭俱白」、「同白首」則就有問題。

活動範圍

化作鴛鴦海上飛

頂多只發現他們出現在河口

也就是半鹹水、半淡水的地方,不會飛至海上

行為

成雙、宿雙飛、不相離

只出現在繁殖季

繁殖季後,雌雄鴛鴦就各自分飛

鴛鴦交頸

沒發現有交頸的情形,因脖子太短

在野外曾發現遠觀時,因兩隻鴛鴦頸部的影像重疊而給人以為鴛鴦會交頸的錯覺,這可能因古代沒望遠鏡等這類觀察工具所造成的影像錯覺之故

性情

同心

屬於心理學的範疇,我們無法做一量表來測量雌雄鴛鴦是否同心

就野地觀察報告得知,整個孵卵、育雛的過程全由雌鴛鴦負責,雄鴛鴦在播種的工作的完成之後,完全不參與育雛的工作。若就教養小鴛鴦的這件事情上,雌雄鴛鴦明顯是不同心的。

守貞、殉情

沒有守貞、殉情的行為

鴛鴦的配偶關係,只維持在繁殖季的前半期,繁殖季一過,雌雄就各自分飛,且當每年新的繁殖季到來,他們就會重新選擇伴侶。野外觀察至目前為止並未發現鴛鴦有殉情之情形。至於在圈養的情形之下,如果出現鴛鴦一隻接著一隻相繼死亡,而出現如前人在文學作品中所提及的殉情行為,其中最可能的原因是被圈養在一起的鴛鴦,其中一隻先受到病毒感染,又再傳染給其他的鴛鴦,才導致他們會有前後相繼死亡的情形發生。

 

從以上李威侃先生採科際整合研究法,即從中國古典韻文與生物學的不同角度比較考辨出前人,尤其是中國古典韻文中對鴛鴦內外形象描寫所存在的諸多錯誤。如果我們再不求甚解,再人云亦云的因襲前人錯說,在今日資訊傳播快速及大量的時代,或許就像李威侃先生在結論時所揭示的啟示,「即文人們在從事創作之時,運用各種修辭技巧,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雖可增加作品的精彩度,但亦應當儘量避免僅憑自己主觀的聯想或人云亦云的說法就輕易下筆,應該多加入一些必要的客觀觀察成份,也就是需要將感性與理性、客觀與主觀的問題一併列入考量。今日之研究當不排斥其它科學方法之引用及涉入,若能整合其它學科的方法及知識再來進行研究或閱讀,或許所得到的結論,當會較為正確些,亦可免去前人的誤導。」

    從以上論文,光採用生物學與中國古典韻文的科際整合研究,即推翻了千百年來一直為我們對「專情」鴛鴦的錯誤印象,若我們能進一步整合更多學科的知識,相信定能夠為我們的教學方法,提供一個更新的教法、更正確的知識,不是嗎?

  



 

[1] 張燕伶小姐的文章見於網址:http://nature.tesri.gov.tw/tesriusr/internet/natshow.cfm?IDNo=785中。據孫燕伶指出,其觀點主要是引用孫元勳教授的研究報告。孫教授為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農學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漢波特分校野生動物管理學系理學碩士、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野生動物及魚類科學系哲學博士。現職為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關於鴛鴦的研究,主要有為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所作的七家灣溪鴛鴦生態族群調查與拍攝計畫(1)、(2)及孫元勳教授與王穎、王侯凱合著,並發於收於《第一屆鳥類研究論文集》中之〈翠峰湖及青山壩鴛鴦生態之初探〉論文。主要專長為稀有鳥類生態與管理。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於1999年至2002年委託孫元勳老師研究調查武陵地區的鴛鴦生態及族群數量及建立鴛鴦的生態基礎資料。其後張燕伶亦在此基礎上,對鴛鴦的生態進做近一步的研究。其報告見於張燕伶:〈鴛鴦生態行為研究(The Research of Ecological Behavior of Mandarin Duck)〉《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自行研究報告》,2010年 12 月。

[2] 見李威侃:〈論科際整合研究對文本閱讀的重要性——以中國古典韻文與生物學中的鴛鴦形象為例〉(收於《2011年國語文課室觀察與教師專業發展社群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1年6月3日。

 
藝術與人文領域-創意教學 新北市創新教案甄選~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思維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