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科 – 讓孩子喜歡上數學,而非害怕數學!
數學的學習總是讓學生覺得困難、枯燥與乏味,時常要背一堆公式,卻不知道公式所代表的意義。因此,數學經常是學生最討厭的學科,也是老師最怕的教學科目。不過,我想打破這樣的刻板印象,讓數學可以是有趣的,也可以是講道理、清楚易懂的。以下為我在數學教學中的「創新&用心作法」:
★引起動機:將貼近學生生活的人事物,帶入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圖像基礎(具體運思):新概念的引入,強調的是扎實的學習,學生若能具體的瞭解其原理(如製作教具輔助學生思考)而非只是宣告公式,將有助於學生的思維(由具體思維進入半具體),遇到不同的問題,也能透過一定的基礎概念,自行推理。雖然不一定能找到答案,但不至於會杵在那,毫無頭緒,老師只需要稍微提示,大致上都能解決問題。
★討論式教學法:有別於以往「教師講述,學生聽講」的講述式教學法,本教學法的精神是: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適時拋出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索,協助學生歸納原理原則。
(2)「澄清迷思概念」:數學對於許多學生是困難的原因是沒有清楚瞭解每個數學概念的意義,累積許多的迷思概念未澄清,因而無法融會貫通。因此,釐清數學迷思概念是我的教學重點。但如何做好引導的工作,是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累積,首要工作便是該好「如何問話」,因為教師循序漸進的關鍵問話,能引導孩子循著整單元的教學重點走,若老師沒有設想好關鍵問話,將會使主題偏離,而無法達到教學目標。
(3)「討論順序」:若沒有循序漸進的引導孩子,一開始就討論較困難的解題策略或錯誤做法,使孩子挫折感大,恐會造成孩子對此類問 題恐懼的第一印象,進而排斥理解。因此,老師必須在課前預測孩子會有哪幾類的作法並依照教學目標安排討論順序,如學生首次遇到新類型的題目,會有以下幾種解題情形。這時老師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決定討論的順序,應按照學生接受、理解的程度由高到低1→2→3安排:
1 當孩子對新的作法沒有把握時,會回到之前較有把握的解題策略進行解題。
2 不過,還是有學生會嘗試挑戰新的解題策略。
3 新的解題策略容易出現迷思概念的地方,但在討論2已將概念建立清楚,此時,學
生就能主動提出疑問而 澄清概念。
(4)「同儕間質疑辯正」:透過小組討論,各組將做法放置台前,全班再針對各種作法提問及辯正,有助於學生欣賞到與自己不同的解題想法,使自己的思維能更深更廣。
引起動機:
藉由學生喜愛的遊戲「跑跑卡丁車」與教學內容「速率」結合布題,引起學習的動機。
同儕間質疑辯正:
小組討論後,各組將作法放置台前,全班同學針對各組作法進行提問及辯正。
圖像基礎:
配合布題製作教具,讓學生由具體操作,瞭解比的概念(每五朵花片可換一隻聖誕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