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於孩子,除了能學習文字的運用和邏輯的思考,還能提升他們的想像力,並透過融入故事的情節和角色中,讓孩子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提供他們不一樣的想法去解決問題。故事的表達有千百種,除了常見的口說之外,還有廣播劇、默劇、舞台劇等形式,透過戲劇的方式,讓孩子著迷在故事的情境中,帶領孩子去冒險、去體會、去思考故事中的情節,並與自身做連結,學習用不一樣的態度面對生活。不論用什麼方式參與故事,對孩子來說都受益匪淺,應該在各地都促進孩子對故事的興趣與愛好。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教系的學生,每年十二月底都會在台北市政府的親子劇場,有一場兒童劇的演出,另外也會在學期間前往一間偏遠的幼兒園進行戲劇演出,學生們會選擇一項議題自行編創故事,包涵品格、手足親情、人際與環境、甚至談到生死離別等,學生們彼此分工,有人製作道具、有人縫紉舞台裝、有人化妝梳髮、有人控制燈光和創作音樂等,並透過一學期的排練,將一個故事用戲劇的方式呈現給當地的孩子。下鄉演出與在親子劇場中演出有許多不同,雖然是一樣的戲碼,但場地不同、戲劇效果的不同、人力的不同等,考驗著學生們的靈活度,希望能透過更貼近當地孩子的方式呈現戲劇。
排戲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是許多的掙扎組成,學生們享受著表演的樂趣,卻也因此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心力,一位擔任演員的學生就說:「演戲是件自討苦吃的事,但是看到孩子們的反應後,一切都覺得值得了。」另一位負責創作音樂的學生則說:「常常為了創作很苦惱甚至想放棄,還是咬牙撐下去,結束後才發現自己學到了許多事,也看見自己的才能。」演戲給幼兒園的孩子觀賞,是一件幸福的事,這年紀的孩子很容易參與在戲劇中,他們會在台下自然地回應台上的演員,會告訴演員趕快躲起來,怪獸來了!也有因為離別的情節而哭泣的孩子,或是和演員一同歡笑的孩子,他們真誠的回饋,讓學生們的心也因此滿足了。
希望透過這樣的互動,彼此啟發,除了學生們有所收穫,也讓各地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不一樣的事物,同時提供資源讓孩子能享受聆聽觀賞故事的喜悅,暢遊在故事的想像中,不僅得到樂趣與歡笑,甚至能認識自我,獲得安慰和力量去克服挑戰,培養願意解決問題的態度,迎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