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路成癮的問題備受社會關切,在世界衛生組織將線上賭博成癮與線上遊戲成癮列為正式病名之後,網路成癮更成為各國衛生部門必須正視的醫療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據臺灣網路成癮輔導網研究團隊調查,臺灣國小三年級到六年級學生有網路成癮問題者約占百分之十八點八,國、高中生則約占百分之二十點二,大學生則約為百分之二十點三。
另外,透過主要照顧者評量,推估國小一年級學生網路成癮問題者,可能為百分之三點零三,二年級可能為百分之十六點二二。因此,國小低年級學生的網路成癮是需要被關注的,小一升小二的階段,更是預防網路成癮問題的關鍵時刻。
其實大部分有網路成癮問題的學生,可能只是網路的重度使用或網路沉迷,僅較少部分會達到精神疾病狀態的網路成癮症。
研究發現,如果有良好的現實人際關係,以及現實人際活動的參與,重度的網路使用者甚至可能是網路的行家與善用者,而非成癮者,兩者之間差別非常大。
兒少面對現實問題
網路恐成為避難所
要幫助網路重度使用者的學生或孩子,教師與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協助他們與現實的人際關係和人際活動有更多的連結。
網路成癮問題的發生,並不單純是重度使用網路所造成,而是因為上網者有心理層面的問題所引起。這些心理層面的問題,會帶來的影響不只是網路成癮,更有可能導致其他成癮問題、違規行為、精神疾病、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等。
因此,網路成癮的發生,其實也是兒少的一種求助與預警,如果親師能早些發現,就能儘早幫助這些有需要的兒少。
當兒少面對生活問題時,網路成為逃避的臨時避難所,而可能造成網路成癮的心理因素包括:缺乏自尊,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人際衝突,家庭功能不佳,課業或工作挫折,生活無聊;也就是說,有這些問題的當事人,較容易成為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有網路成癮問題的人,也可能合併其他的心理問題,例如不良的心理狀態、神經質、憂鬱與焦慮等情緒狀態;甚至可能連帶有精神疾病的症狀,也就是共病現象,例如躁鬱症、憂鬱症、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候群、社交恐懼症、精神分裂症與人格違常等。
當面對上述現實生活的推力,再加上接觸網路的行為與網路經驗的吸力時,就會增加網路成癮風險。
現實生活的推力如果不納入精神疾病的共病現象,我們把這些重要的不良心理健康因素,稱之為網路成癮(或心理健康)問題的危險因子,經過十多年的研究,臺灣網路成癮輔導網研究團隊也成功編製了「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CRIA)。
兒少網路成癮問題
可轉介輔導室協助
在實務的案例處理上,建議教師與家長在發現學生可能有網路成癮問題時,可轉介到學校的輔導室,通常輔導教師或心理師可以運用「網路成癮六階段處遇模式」協助學生,其步驟如下:
第一步驟(覺):可透過網路成癮量表(CIAS)的施測,確認是否有網路成癮問題,以協助學生覺察到自己已過度使用網路了。
第二步驟(知):透過「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CRIA)的施測,以評估可能的問題根源,協助學生認知到導致其過度上網行為的潛在心理問題。
第三步驟(處):協助學生面對現實,處理潛在的心理問題,而非沉迷網路以逃避問題。
第四步驟(行):協助學生發展出改善過度使用網路行為的行動計畫,並加以執行。此等行動計畫如果能提供學生從事其他替代性正向活動的吸引力,再結合重要他人的協助,以塑造有利情境,則成功率將大增。
第五步驟(控):逐步降低上網時間,培養出對時間的敏感度與對自我的監控能力。
第六步驟(追):持續追蹤以維持成效。
預防網路成癮問題最重要的輔導策略,在於降低危險因子、增加保護因子,為因應校園的網路成癮問題,我們也協助教育部編製了《各級學校網路成癮學生個案輔導作業流程及輔導資源手冊》與家長守護App,並已上網提供給全國教師與家長參考。
大家也可利用臺灣網路成癮輔導網的網站,閱讀有關網路成癮的進一步相關資訊。為了健康的下一代,因應網路成癮問題,我們要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