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期:少子女化政策
圖片
編輯管理 主編管理
點閱次數:12667677
訂閱人數:30066
訂閱電子報
取消訂閱電子報
282期 編輯群
發行人: 侯友宜
發行單位: 新北市教育局
總編輯: 張明文
編輯學校: 大成國小(108)
執行主編: 江百川
編輯群: 陳延源
  江百川
  廖家荺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FB粉專『新北學Bar』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新媒體家族』
新北市教育局影音頻道
Podcast 新北教育123
Line社群-新北教育123
我的新北市粉絲團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發刊日期 2019年11月1日282
教育交流站
看見教學新風景-少子化的春天
資料來源:新北市鳳鳴國小 | 2019-11-01 | 作者:曾俊凱博士校長 人氣 817

壹、楔子:少子化的洪流襲全臺

猶記得1987年剛分發到臺北縣時,整個教育現場尤其是都會區最流行「二部制、三部制」,每班學生人數都突破50人,教室像在擠鯊丁魚,這對現在新進教師而言,是無法想像的教育圖騰。曾幾何時,每班學生人數幾乎都25人以下,偏鄉有些學校甚至各個年級都是個位數,造成流浪教師增加、校舍空間閒置、教學設備荒廢、教育與經濟效益兩難、廢校或併校危機四現、偏鄉學校規模縮小等等,嚴肅的說,少子化絕不只是教育問題,所要面對的挑戰甚至可誠如某學者所言:「這是一個國安問題」。

 

貳、勇敢面對少子化現況

一零七學年度全國各校學生數排名前十名的學校,除了第8名是臺中市以外,其餘均在新北市,臺灣昔日在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及社會多元化方面,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嘖嘖讚賞,但若是以「班級人數」或「學校人數」號稱「世界最大、臺灣第一」,未必是件光榮事。

「少子化」一詞最早是由日本官方所提出,係指婦女生育率下降,新生兒數量減少的人口現象,且指台灣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低於2.1的生育替代水準以下(陳怡婷,2006)。對於出生率即將全球倒數第一,台灣國發會發文澄清,2018年總生育率1.06人(潘柏翰,2019)。不管出生率是否全球倒數第一,臺灣的少子化現象真的很嚴重。而臺灣少子化的原因依研究者觀察大約有以下幾個可能(一)未婚、晚婚或不婚,(二)不孕、遲育、不育或受西方頂客族的影響,(三)女性主義抬頭,兩性平等,(四)雙薪家庭,雙方經濟自主,(五)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或教育因素等。

 

、少子化之另一個春天

人口三化:少子化、異質化和老年化是臺灣人口結構的現況,少子化是全世界的趨勢,異質化易促成多元文化的實現,而老年化是我們面對的現實,任何事都是一體兩面,是危機,就有轉機與契機。換個角度思考少子化對多數人而言,可能有較多負面的思維,而本文不去贅述,希冀從學校現場中去發覺一線曙光,因為教育人是沒有悲觀的權利。

 

.生師比降低 更有家的感覺

人口少子化後雖然使得學齡人口逐年的減少,但換個角度來看,學齡人口的減少將促成「小班小校」的理念,每班平均人數從26.8降到22.8人,生師比從16:1降到12:1,因此,增加師生互動的時間,除了課業之外師生有更多談心的機會,尤其對某些單親、類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而言,老師可能發揮亦師亦友的角色,讓學校更有「家」的感覺,親師生之愛更濃,減輕了教師負擔,也改善教學品質,親師更合作。

全國98-107學年度平均每班人數與生師比

新北市98和107學年度依學生人數之校數分佈圖

全國98-107學年度平均每班人數與生師比

新北市98和107學年度依學生人數之校數分佈圖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9)。教育部統計資訊。2019.10.07.取自http://stats.moe.gov.tw/statedu/chart.aspx?pvalue=01

 

.追求「量多」走向「質精」之精緻化教育

學校是社會縮影、家庭功能的延伸,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把每一位學生帶上來,並帶好每一位學生」,1968年九年國教的實施,重視的是「量多」的教育環境,1998年小班教學計畫:適性化、個別化與多元化,是我們追求「質精」的教育年代,少子化後,孔子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盡其材的教育理想更能達成,不管是補救教學、個別輔導及攜手計畫或夜光天使等,其學業成績與訓輔成效一定能提升。

 

.教育資源的分配更合理化 學習空間更寬闊

依教育部統計,平均每班學生數已由七十六學年度的43.59人,九十四學年度的29.26人,到一零七學年度降到22.8人,在教育政策只減低班級人數不減班原則下,同樣的教育資源加上師資的人事費減少,且學生數減少,但教育經費不減少之下,相信每位學生所獲得的教育資源會更合理化。

另外,學校學習空間是固定的,亦因學生數的減少,每個孩子所分配的空間定能增加,尤其是都會型的學校,其感受會更明顯。

 

.破除學區限制  採彈性大學區制及混齡教學

《國民教育法》第四條:「國民教育,以由政府辦理為原則,並鼓勵私人興辦。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依據人口、交通、社區、文化環境、行政區域及學校分布情形,劃分學區,分區設置…。」偏遠學校為求生存,尤其是五十人以下學校紛紛轉型為特色學校,以吸引更多的家長與學生,但昔日受限於學區制而有所擔憂,雖目前偏遠學校大多採跨學區,都會型學校也部分採自由學區制(如以前筆者服務之安坑與新和國小、現在的鳳鳴與桃園市的建德國小等),未來可更採彈性大學區制,以「總量管制」的概念控管學生總數是值得一試的。

另外,學生數很少的學校如東北角的許多小學,也在試辦打破年級界限採混齡教學,更引進「夢的N次方」圓每位教師的夢想。

 

.偏鄉小學再轉型 卓越學校在地化

教學卓越獎是教育界的「奧斯卡獎」,根據這十幾年統計,獲得金質或銀質獎的80%以上都是偏鄉特色學校,卓越特色學校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或別校無而我們有而已,一切應符合Peters的教育三大規準:合自願性、合認知性及合價值性,若悖離這三大規準就是「非教育」,甚至是「反教育」。所以卓越學校基本的要求就是「好學校」,「卓越特色」則是更高層次的要求。故之,卓越特色學校應具備下列七項規準:1.教育性,2.獨特性:創意與創新,3.公義性:平等對待每一位親師生,4.卓越性:高品質的教育產出,5.有效性:有效率及效能的學校,6.整體性:親師生、學校與社區共同的參與,7.永續性:讓學校具有生命力,能永續發展、在地學習、全球思維可長可久。

 

肆、為少子化耕一畝教育良田(代結語)

人口少子化與異質化非臺灣教育的「共業」,而是臺灣教育的「福報」,是精緻教育的新里程碑,是多元文化融合之新標竿,教育是沒有悲觀的權利;許多事是無法也不該以經濟的觀點來看待教育大業,因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學校不只是教育局或教育部的學校,更是社區的公共財,政府官員應抛棄官僚思維,動不動以經濟不景氣或學生數太少為由裁併偏遠學校,損失的不只是這些弱勢地區的學生與社區,也許失去更多的人文與人才,讓我們共同期盼為孩子耕一畝教育良田,許孩子一個美好未來。

良田 

 

參考資料

教育部(2019)。教育部統計資訊。2019.10.07.取自http://stats.moe.gov.tw/statedu/chart.aspx?pvalue=01

陳怡婷(2006)。人口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發展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潘柏翰(2019)。關鍵評論。少子化並非立即的危機,老年化和自動化才是接下來無比重大的考驗。2019.10.07.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6241

 

 
少子女化、高齡化及新住民問題的教育對策芻議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