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的後走廊很不美,因為每次會有人把掃具亂放。」(學生A)
「中庭的新埔校徽很美,是用草叢修剪出來的。」(學生B)
當教師出課題,要同學觀察校園中美與不美的地方,有些學生立刻文思泉湧,列出一串長長的清單,而有些學生則是苦惱沉思,彷若昨日才剛踏進校園,對此地所知甚少。這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下衍生的問題之一:我們漸漸對周遭的生活環境視而不見。當孩子對所處的環境漠不關心,未來又如何能共同營造出具有美感的環境景觀呢?「對生活有感」就是美感教育的第一個課題。
生活美感的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讓孩子在闔上美術課本、離開教室後,仍可以在生活中覺知到美感問題,進而產生行動。在開頭所舉的第一個例子,亂放的掃具破壞了整體秩序,讓人感到雜亂無章,當學生開始意識到秩序與美感的相互關係,自主性的將掃具排列安置好,就是美的素養表現;第二個例子中,校徽在校園之中隨處可見,但學生卻直指中庭那用草叢修剪出來的校徽很美,則是因為其使用的植物素材,讓校徽形體與滿是綠意的中庭環境能夠和諧共融,即美是合宜的表現,以最低度的環境破壞,尊重周圍景觀。
生活中還有許多美感問題尚待發掘,除了校園以外,熟悉的居家環境也值得成為美感教育的場所,106學年度時筆者參加了教育部「105至108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設計了6堂美感教案,探討居家環境中的色彩問題。藉由一系列的美感配色小習作,練習思考居家環境的配置選色。配色練習從最初的限制特定顏色進行搭配,慢慢進階到自由選擇顏色配置。配色的範圍也逐漸擴大,需要學生更活躍的思考,應用在練習作品上,試著滿足題幹需求,如:和諧、懷舊風格、買家喜好、家庭成員年齡層……等。
教學對象設定在8年級普通班的學生,有基礎描繪出造形與調配顏色的能力。希望學生能藉由小組討論與實作練習的課程活動,探討居家環境中的色彩問題,並在一系列的嘗試過程中產生設計意圖,學習合目的的色彩處理。
在第一堂課的課程意圖,首先希望學生能對美感有感。以Hola廣告《孩子不吃飯怎麼辦?》美好餐具引起的效應為例,究竟美感對生活有沒有影響?又是如何影響呢?如影片中同為可使用的餐具,為什麼不同的設計會造成受試者的反應不一樣?請學生試想生活上是否曾遇過的類似情形,提出來一同討論。
第二堂課運用學生的先備知識「美的原理原則」,應用在美感配色小習作,練習布紋的圖樣配色,同學們互相品評討論。再比較IKEA的經典布系列,觀察其配色思維,同時試著回想自己的設計過程中的思考方式:當初選用這個顏色的理由是什麼?把所有喜歡的顏色都填進布裡的話,效果如何?
第三至第六堂課,課程意圖在於讓學生循序漸進說出色彩的感覺、學習和諧的色彩配色、區分重點主色與感受色彩面積所產生的量感,最後完成一張符合指定風格的居家色彩配色規劃圖,執行合目的的色彩處理方式。課程活動設計重心放在小組成員的相互協調與溝通,引導每位同學皆能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如:你對分配到的顏色組合,第一印象的感受是什麼?主色和配色誰比較重要、這兩者的作用為何? 要什麼樣的配色感覺,可以讓你在這個空間感到舒適......等。邀請同學對作品表達個人觀點、聆聽他人意見,並延伸思考家裡的居住環境中有哪些美感問題?同學們又會想怎麼樣調整自己在家的居住空間?
教學進度表:
週次 日期 課程進度、內容、主題
第一週 106/10/02 引起動機,利用多元例子讓學生比較討論,美感對生活的影響。
第二週 106/10/09 美的原理應用:美感配色小習作,練習布紋的圖樣配色。
第三週 106/10/16 區分重點主色與搭配色,並了解兩者同等重要。
第四週 106/10/23 使用限定顏色,規劃配置空間。
第五週 106/10/30 小組抽一張居家空間線稿,小組討論配色規劃。
第六週 106/11/06 完成作品、欣賞回饋;延伸討論。
筆者觀察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透過課堂小組探討美的定義,擴大了對美的形式表現的想像;而在學生配色練習與創作的歷程中,能產生合目的的設計思維,並非僅只是覺得「好看」而選擇用色。當學生對自己的作品具有理性的思維與使命感,延展到對環境的維護、自發性的執行行動,進而共同營造美好的生活環境時,即使下了課,也能期待美感的種子在學生心中持續發芽,為生活展開一連串的「美」好行動!
|
美感配色小習作
|
|
小組欣賞回饋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