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藝術人文輔導團/蘆洲國小 陳盈君
2007年盛夏,為了幫助缺乏藝術人文師資的偏遠學校,讓孩子們能夠擁有同等美好的藝術學習,有幸參與「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深耕計畫」的開展與推動,這充滿藝術和驚喜的計畫為藝術教育注入新動力,讓藝術教育現場有更多的可能。新北市以「多元文化藝術,品味生活美學」為願景,藉由藝術家駐校與學校老師們協同教學,搭建藝術家、專業藝文團體、藝術場館與學校藝文教師之教學團隊的合作關係,結合外聘藝術家與校內教師共同,運用在地人文及自然環境資源(例如:鶯歌的陶瓷、三峽的藍染、石門的風箏等)為各類藝術教學扎根而努力。
「學習」和美感素養一樣,需要時間點點滴滴的養成,也是一種藝術家的生活態度和工作技巧,讓每一次的學習都是成功經驗…經驗是過程。在六年的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計畫的推動中,我們發現並且深刻體認到教學者先別急著要教什麼,卻要避免學習者在學習中過多的失敗經驗,積極建立學習者相信自己,強化自信心,就可以促使學習者更熱愛學習。
除了藝術家的投入之外,更延請專家學者組成推動小組;從前端計畫審查、對談、修正,到計畫執行階段的到校輔導訪視,期間推動小組委員們不畏風雨、不辭辛勞、不怕迷路,三年來在幅員廣大的新北市,上山下海,在小小的產業道路上奔走,訪視所有參與學校,協助學校在課程進行歷程中提供資源、解決困境。參與學校從27所,增加到47所、50所,到2013年68所學校的熱烈迴響,在專家學者、學校教師與外聘藝術家三方跨界跨領域的專業對談中,各校找到特色課程的發展基礎,逐漸架構出豐碩的特色課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學校的藝文教學之路,還留下豐富的教學方案和歷程,提供更多老師們參考運用。
藝術教育的範疇,是人類美感經驗的凝聚,傳遞著我們所擁有的夢想、真實、情感、價值或信念,透過教育行為的詮釋、理解與實踐應用,使人的存在更為自由、自主與具意義。[ii]計畫中,最幸福的就是孩子們,在年輕的生命歲月中,能夠在校園中、社區裡零距離的和藝術接觸,近距離的觀摩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藝術家們對談,能夠更貼近、更仔細的觀察學校行政人員、老師、藝術家、家長成為教學伙伴如何進行合作模式。孩子們從對這門藝術陌生到熱愛,眼中閃爍的光芒,牽動藝術家和老師更加用心經營藝術課程,這樣的師徒關係彼此牽引,藉著藝術學習給孩子更多的生命體驗,大家的價值觀也隨之改變。孩子們除了藝術形式、技法的學習大幅躍進之外,更在各方面展現出不同以往的自信、美感眼光,和令人驚嘆的創
意思考模式。
「課程」一向是學校的重要產品,而老師是教學的最大資產;少了老師們自發性的在藝術與人文領域自我專業成長,藝術教育就會像浮萍一樣,無法在校園裡深耕。就這樣,這群認真的老師們和走進校園的藝術家們,成為協同教學伙伴,定期、不定期的召開會議、舉辦研習,課堂觀察,教案彙編,課程活動紀錄的整理等。一路走來,藝術家盡心提供自己的專長,老師們和同學們努力認真的學習態度,彼此感動,形成亦師亦友的關係,產生了許多特別的生命連結,也寫下動人的藝術教學故事,這些故事和歷程記錄由老師們敘寫在各校的藝文深耕部落格或新北市藝文深耕網中。
德國藝術家Joseph.Beuys(1921-1986)萃取「人智學」(Anthroposophie)的精隨,認為「人人皆為藝術家」,簡言之:人類具有創造性的本質,且為可從事極多樣化生產的創造者。而社會的藝術…是一種人人有一潛能一參與的藝術;….人人皆為社會型塑者,有獨立的創造性,每個人皆為能力的承載者。我們驚訝的發現各校藝術與人文深耕教學方案中,課堂的教與學之間內容不單只是純藝術的創作,也包含來自生活中的想法意念,與實際經驗模擬挪移,結合了在地文化與社區特色,每一樣可以連結、回歸並且運用到生活中;生活原來就沒有分科目領域,在藝文教學深耕的教與學中,音樂、美術、表演等不同的媒材技法可以有獨立發展、同時有自由組合的空間,也是與其他領域相互連結,比比皆是藝術生活的嘗試,師生更以行動印證「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的美感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