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 2012成績公布,台灣「數學素養」排名第4,但學生個別差異幅度卻是世界第一,高分群分數更高,低分群卻更低,補救教學成效和機制需檢討。
國科會和教育部3日大陣仗公布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2012年成績,尤其著重台灣亮眼的成績表現,例如在「數學素養」方面,平均分數達到560分,比全世界平均的500分高出一截,也比上一次調查(2009年)進步了17分。
然而,亮眼的成績背後,PISA也呈現出台灣教育的隱憂,且這個隱憂並沒有隨著教育改革、12年國教的推動減輕,反而更為擴大。PISA公布的結果顯示,台灣學生數學的個別差異幅度越來越明顯,前一次標準差為103,至2012年已成長為116,「遙遙領先」差距第2大的國家(標準差105)。
台南大學教育系教授洪碧霞表示,PISA各國數學平均標準差是100,台灣卻是116,且進一步分析各成績區段,台灣高分群的分數更高了,低分群卻更低。顯示這3年來,喜歡數學的人更喜歡了,落後、厭惡數學的人的態度,則更走向另一個極端。
值得注意的是,男生的差距比女生更大,不論數學或閱讀都是。洪碧霞推測,可能和性別的個性差異有關,女學生不敢隨便放棄,老師、家長有在盯,還是多少會乖乖學習,男生就「乾脆」多了。
台灣推動補救教學多年,後段學生仍然落後,洪碧霞認為「支撐力道」還有加強的空間。她觀察教學現場,老師在補救教學時,還是習慣性或不經意地從及格邊緣的學生開始「救」,離及格太遠的學生,大多依然被放棄。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羅德水表示,數學是很特別的學科,能力是一直累加上去,國小落後了,就很難在國中補回來,漏洞往往會愈來愈大。補救教學必須愈早愈好,國小就得開始。
更重要的是,必須從國小階段開啟孩子的學習動機。羅德水說,台灣好幾個世代的人都一樣,讀書是為父母、為師長,而不是為了自己。這一次PISA各國的表現,台灣成績微幅上升,向來以「均質教育」被稱頌的芬蘭,排名卻往後跌,但相信教育界沒人敢說,台灣教育贏過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