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期:社會教學
圖片
編輯管理 主編管理
點閱次數:12628563
訂閱人數:30066
訂閱電子報
取消訂閱電子報
118期 編輯群
發行單位: 新北市教育局
編輯學校: 光復高中
執行主編: 彭雅雯
編輯群: 曹永央
  陳錦文
  吳清秀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FB粉專『新北學Bar』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新媒體家族』
新北市教育局影音頻道
Podcast 新北教育123
Line社群-新北教育123
我的新北市粉絲團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發刊日期 2013年9月6日118
教育交流站
歷史科有效教學、差異化教學及多元評量
資料來源:新北市立雙溪高中 | 2013-09-06 | 作者:教師 游翠卉 人氣 2555

1.png十二年國教實施,歷史學科中心舉行「有效教學」、「差異化教學」與「多元評量」三大核心概念教學研習,邀請北一女中陳惠珠老師、板橋高中許家銘老師與蘭陽女中汪栢年老師針對此三大議題進行主題教學示例,也帶給歷史教學現場不同的刺激。

首先,在有效教學示例中,北一女陳惠珠老師以「清領到日治時期的台灣女性形象-查某人的地圖」為題,說明歷史教學現場中,如何以主題教學模式,統整概念,達成有效教學的目的。惠珠老師點出一個重要的教學概念,即有效教學需教師向學生溝通學習目標,並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學習內容,並引發學生的獨立性及高層次思考的技巧,持續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設計學生可實際操作的小型研究主題,使學生可「做中學」,不僅統整教學內容中的概念,改變傳統講述教學法,亦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及收集資料能力。

「清領到日治時期的台灣女性形象-查某人的地圖」主題教學理念,即「收集地方故事」,透過資料蒐集、閱讀並加以分析,上台報告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認識清領至日治時期婦女生活樣貌。此作業規定需3-5人一組,參考書籍資料寫出清領或日本統治時期一位女子的故事,亦可口述訪問。其中內容包含為何寫這個故事?可看出何時代特色?這個女性形象是什麼?進一步使學生省思、重塑,希望學生可重新思考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歷史書寫,以性別史作為切入點來書寫歷史,並理解傳統婦女形象多為時代趨勢所塑造。

在作業成果方面,惠珠老師分享了6-7個學生作品,學生仍傾向北台灣地區實例分享。在每個作品中,惠珠老師依內容不同,設計了問題啟發學生關於各種議題討論,並與其他組別案例相比較。例如台中大甲貞女林春娘祈雨獲甘霖,學生認為從歷史紀錄中,可看出清領時期的台中大甲當時女性被要求打理好家務,重品德,且至貞至孝的婦女能讓奇蹟出現。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為何當時有這樣的思維及相關的品格教育背景,進一步與台灣第一位女醫生蔡阿信接受教育的形象與時代背景相比較。而在教學總結上,清領至日治可謂是「纏足到文明女」的過程,對照課本的內容,清領進行渡台禁令移民限制,導致台灣男女比例失衡,故有童養媳、養女等現象。儒家禮教觀,形成婦女守節概念。日治時期則因教育的開展,女性開始較有受教育的機會。學習單則利用台灣地圖,請學生將台灣北到南女性的故事填入,並請學生回答哪些是印象深刻的?在地圖中標出並說明原因等。進一步使學生思考地圖空白的部份應可使用何種方式補齊女性的故事,而此也是教導學生在史學方法上的訓練。

第二教學示例分享為差異化教學,由板橋高中許家銘老師-「以耶路撒冷之名:十字軍運動的展開」為題,說明教師依據學生相異的學習需求、興趣與傾向,適當調整教學目標層次及教學速度,以因應學習的需要,達成有效的學習目標。因此教師的教學彈性,乃來自對於教學方式的重新思考與組合,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及教學資源的靈活運用,使學生完成學習目標,並使學生具有批判思考能力。

家銘老師善用影片、圖片引起學生動機,同時使教學更具多樣性與創造力。其中教學過程,透過問答方式、分組討論,並提供教學資源書籍與影片,例如《騎士風雲錄》、《王者天下》、《魔女神兵》、《博物館的秘密》(第1集BBC出版)等,深入淺出帶領同學了解十字軍東征背景與經過。藉由圖片及中古時期畫作,說明歐洲中古時期宗教表現及十字軍所表現的宗教狂熱與「聖戰」概念。進一步利用教宗烏爾班二世的訓諭文本史料閱讀,分析教宗號召的對象與原因。整體由影像史學出發,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再透過討論、分享,訓練學生史料閱讀能力,一步步引導學生學習,使不同能力的學生,經由這樣的教學設計,達成教學目標。

最後蘭陽女中汪栢年老師-「以臺灣兵備道姚瑩為例」,分享差異化教學與多元評量的教學實例。汪老師利用課前預習學習單,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與起點行為;課堂中以討論取代講述式,教師溫柔引導學生學習,並觀察學生分組討論前後的成長。目標在建立學生信心、重塑學習動機,發現學生才華,為下一階段成長與學習進行準備。而汪老師重新定義「因材施教」,乃是重在符合學生需求,以靈活化、生活化、科際整合、共同備課、傾聽學生意見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中午用餐休息時間,中山女中貼心安排紀錄片分享,邀請到歷史紀錄片「阿罩霧風雲」導演李崗親身說明拍片經過與對於此片的歷史思維。「阿罩霧風雲」以霧峰林家為主軸,說明林家崛起興衰與當時社會、政治背景。不同於訪問式的紀錄片拍攝手法,李崗用人物展演重新定義林家,重現當時政治氛圍。此片若用於歷史第一冊台灣史教學,可貫串清領至日治地方士紳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對於清末所謂地方武力團練與歷史背景,亦有相當助益。

整體而言,惠珠老師以女性為主軸設計專題教學,以「查某人」為題,刺激學生思考清領至日治女性形象及生活的轉變,並讓學生實際收集資料、整理,加以ppt報告呈現台灣女性的形象。設定的教學目標乃是保留台灣在地的故事,使學生能藉由學習台灣史,關懷台灣在地故事與歷史。令我思考的是,所謂的「有效教學」在歷史學科上的意義究竟為何?此一教學的設計,並非以學生考高分為目標,而是企圖灑下學生能關懷社會、保留在地文化的種子。雖不能立即見到成績的效果,但能使學生具備在地關懷與「帶的走」的歷史能力。

  家銘老師以自身曾教過PR50的學生到現今學生程度大致落於PR95的經驗,以十字軍東征為例示範差異化教學。世界史部份因學生接觸不多,加上文化不同,較難以理解宗教狂熱與歐洲中古的文化,所以圖片與影視史學的運用,可增加學生學習動機與參與感。再者,教學上亦可連結學生生活經驗,藉由電玩、電影等,聯結學生經驗,達到學習效果。蘭陽女中汪栢年老師以人物專題為主軸,綜合討論台灣清領時期的政治、軍事與統治層面,使學生有整體性歷史理解。

  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學生的程度差異性及學習速度快慢將有很大的不同。教學主體本就以學生需求為前提,面臨學生差異性的擴大,教師教學也應改變,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多元評量方式,才能因材施教,達到「拔尖拉低」的教學最大效益,這也是身為教師在十二年國教潮流下最大的挑戰。

 
新聞?還是傳聞?-媒體究竟是反映真實?還是再現真實? 新北3所國小附幼 首屆開學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