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期:數學教學
圖片
編輯管理 主編管理
點閱次數:12658381
訂閱人數:30066
訂閱電子報
取消訂閱電子報
104期 編輯群
發行單位: 新北市教育局
編輯學校:
執行主編: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FB粉專『新北學Bar』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新媒體家族』
新北市教育局影音頻道
Podcast 新北教育123
Line社群-新北教育123
我的新北市粉絲團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發刊日期 2013年6月3日104
教育交流站
兩岸小學數學教學超級比一比
資料來源:新北市三峽區北大國民小學 | 2013-06-03 | 作者:林建能 校長 人氣 2317

         國家教育研究院於2012年11月23日假新北市三峽區龍埔國小舉辦「2012第六屆兩岸四地學校改進與夥伴協作學術研討會」,參與的人員有兩岸四地的學者、行政人員及教師。會中在該校展演廳進行一場兩岸數學教學觀摩,學生是兩位教學者都不熟悉的龍埔國小四年七班學生。首先進行教學演示的是大陸孫興華老師[1],教學的內容採用國小部編本數學第七冊的「認識帶分數」;接著是臺灣新店中正國小詹婉華[2]教師,教學的內容也是國小部編本數學第七冊的「帶分數與假分數」。兩位教師都以「分數」為教學主題進行教學演示,讓臺下來自兩岸四地的200多位教育工作者,觀摩兩岸不同風格的教學情景。

 

         國家教育研究院吳清山(2012)院長於研討會後說明,反應出當時教學的部分實況:

         今天的兩岸數學教學實務互動交流非常有特色,尤其看到孫興華、詹婉華兩位老師表現真是可圈可點,真的是不分軒輊、平分秋色。其中,大陸孫興華老師將「認識帶分數」課程中針對「產生的必要性」與「實例的特點」進行了解與比較,先從(分數)關係開始,再指出假分數概念,課程彷彿實驗與嬉遊,小朋友們更享受鮮明的學習新樂趣。另外,詹婉華老師分享如何運用「命名方式」融入於《單位分數的累積》,引導學生找到適合的理解方式,以生活化的角度進行教學,除詮釋分數的意涵外,又能延伸出各式算術與反思。兩位皆表現個人教學特色,並融入於教學中,引導學生找到適合的理解方式,以生活化的角度,讓孩子們不再害怕數學的學習,激盪出學習的熱情。(引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53期)

 

         作者曾與北大國小成員及部分龍埔國小教師討論當時教學觀摩心得,發現許多教師被這場教學觀摩不同的教學風格所震撼,孫興華老師在課程中的提問技巧,引導學生循序思考,統整學生的回應及系統化教學讓教師眼睛為之一亮。也有老師不解臺灣的詹婉華教師為什麼在課堂一開始時要學生將課本收到抽屜內?有老師急於比較兩岸教師教學的「優」與「劣」,或是兩位教師的班級秩序掌控等問題。大家關注的焦點不同,最後的評價也不同。

          作者則從學生經驗的獲取形式來分析兩岸教師所呈現不同的教學模式,大陸孫老師的教學技巧運用,類似教育工學的模式,以教育、科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化提問、組織、程序、分析、方法、研究與發展等多面向,來有效掌握、啟發促使學生學習,達到教學目標;臺灣的詹婉華老師運用的是直接經驗的獲取,善用教具的實際操作,讓學生理解真分數與帶分數的關係。兩者的教學並沒有「優」與「劣」的分野,而是以合適的教學方法回應學生的經驗。這場教學觀摩讓我們發現沒有所謂最好的教學技術,教師在教學現場必須回應學生的經驗,每一種教學模式若能有效的回應學生經驗需求,均能帶領學生做有效能的學習。

 

學生經驗是考量教學模式的重要因素

           作者25年教學經歷中,觀察到臺灣教學現場到目前為止,歷經三種不同的模式轉移,每一種模式的改變均受到學生經驗的影響。雖然教學模式進行三次的轉移,這些教學的模式目前仍存在學校的教學現場中,並沒有所謂的「進步」與「不進步」問題,而是要回應班上學生學習經驗的個別差異性。大陸和臺灣教師的教學觀摩正是不同教學模式的呈現,各有專長。以下說明臺灣「學生經驗」的不同需求,所呈現出不同教學模式:

一、直接教學法

         早期臺灣的學生對於國語、英語的學習經驗比較缺乏。語文的教學採用直接教學法是最好的例子。例如:國小一年級第一課「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學校」;國中英文第一課「This is a book」,老師對沒有英語學習經驗的學生採直接灌輸教學,老師念一次,學生念一次;左邊念一次,右邊念一次,全班再念一次……。

二、間接經驗教學法

         隨著臺灣經濟發展,學生接觸、探索外界事物或接觸書本的機會增加,具備相對豐富的學習經驗。在教學現場中,老師會使用圖卡、影片及「問思教學」等教學技巧,來說明語詞或概念,便是間接經驗的教學運用,其基本假定是學生具備有相關的生活經驗。間接經驗的教學技巧應用,目前在臺灣教學現場,老師並不陌生。

三、直接經驗教學

          隨著資訊時代來臨,學生知識的來源多元化,教科書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多元的訊息來源也造成學生不知道「為什麼」的困境?因此,實物操作、討論、分享便是直接經驗教學常用的教學技巧。教學現場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有直接的經驗學習,教具的操作和實驗的觀察和紀錄是老師孰悉的教學技巧。直接經驗教學重視學生的參與和教師的統整,從教學現場的反應做出不同的回應,學生意見的表達和投入程度,影響教學的成效。

         為了更能了解、分別三種教學典範的不同,作者以「蘋果」的教學說明三者的不同。早期臺灣的學生很少見過蘋果,老師會在黑板上書寫「蘋果」兩字,先讀一讀蘋果的音,再學蘋果的字。但當臺灣經濟起飛後,蘋果漸漸進入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老師教學時便會運用圖卡,讓學生分辨蘋果有不同的品種,提問讓學生說說不同蘋果品嘗的經驗,從間接經驗中逐漸形塑蘋果的概念學習。今日,蘋果已經是學生家庭中的常見水果,老師在教學蘋果時,會帶真實的蘋果到教室中,先裝在不透明箱子中,讓學生猜猜是什麼水果?學生可以聞,可以摸,可以提問,再形塑自己的答案及為何會有這樣想法的觀點,學生必須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來做綜合判斷,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且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論述觀點,老師必須做統整的歸納和分享。

 

兩岸教學觀摩的心得分享

          根據上述教學模式的分類,大陸孫興華老師的教學偏重在間接經驗教學法的應用,她先將教學的素材做成電腦PPT,教學時善用問思教學法,系統性的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並在問答中釐清學生的疑問。

          例如:孫老師出示問題,三個葱油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個人得到多少個葱油餅?你準備怎麼分?

          有一位舉手小朋友到白板上,寫出1。

          師:有没有小朋友和他寫得不一樣呢?

          老師查看各組,答案都是1。

           師:是嗎?你們都是這樣寫的,那我們請剛剛這位勇敢的小朋友說說為什麼這樣寫?

           生:每一個人有1個葱油餅,又有個葱油餅,所以就變成1。

           師:我以為你們會有很多想法,但你們異口同聲寫成1,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

           師:你們知道這個是什麼數?

           生:帶分數。

           師:怎麼知道。

           生:一個整數,加一個分數,就成了帶分數。

           ……

           師:換我反問你們問題。你們中間為什麼用一個「又」字來說呢?

           生:我們的習慣。

 

           臺灣詹婉華老師運用直接經驗教學技巧,教學一開始她要學生將課本收到抽屜中。

           師:剛剛上了一堂很精彩的課,學到的是……。

           生1:分數。

           生2:帶分數。

           師:你是學分數,還是帶分數?

           生:帶分數。

           師:兩者有差異嗎?

           生:一個整數和一個真分數。

           師:你提到了真分數,小朋友你以前有學過真分數嗎?

          詹老師在白板上布置兩個圓形的披薩教具,她將每一個披薩分成8等份,再將這些小披薩送給學生。接著詹老師要學生到白板上貼出自己的披薩,每貼出一片便是,兩片是,一直到。她要學生去發現也可以是1個完整披薩,若再加個披薩會是多少?操作中詹老師要學生發現除了1外,也可以稱為。

 

          教學觀摩後的研討會,孫興華老師說:「大陸自從進行十年新課程改革後,也開始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上課模式,看了臺灣詹婉華老師的教法,認為兩岸的差距不大」。現場另一位大陸老師表示,「臺灣老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所展現的高度親和力感到驚奇,但也提醒兩岸的老師,在改變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不要忘了要把動腦筋和說話的權利,還給學生,不然很容易變成是強化老師自己的教,而不是關注學生的學」。讓我們也觀察到大陸教師也逐漸關注學生的經驗對教學的影響。

 

結語

          這次的教學觀摩兩位老師運用了不同的教學模式,由於不是自己孰悉的學生,因此教學設計時必須假設即將授課班級的學生經驗。從教學觀摩中可以發現兩者教學設計時,對學生的經驗假定是不同,一位善用間接經驗的提供和問答教學,有系統地釐清學生的觀念;一位運用教具的操作提供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不同的經驗操作及分享中學習,學會假分數的意義。

          筆者認為教學方法沒有所謂的絕對「好」與「壞」,必須以學生的經驗來設計教學歷程。上述三種教學模式仍普遍被老師所使用,每一種教學方法均能有效的達到教學成效。但在教學前,必須評估學生已經具備的學習經驗,提供不同的教學歷程,及注意班級內學生的個別差異,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補救教學,才能有好的教學成效。

 

 未命名.png

 

 

  

 

 圖一:孫興華老師善用提問教學,引導學生釐清概念。  

 

    未命名1.png 

 

 

 

 

 

圖二:詹婉華老師的善用教具來教學,引發學生熱烈的討論。

 

 

註:

[1]孫興華老師,擁有16年小學數學教師經歷,是吉林省數學特級教師,現在從事教師培訓工作,同時也是東北師範大學博士生,師從馬雲鵬教授。

[2] 詹婉華老師是現任新北市國小數學輔導團輔導員,擁有20年的教學現場經驗

 

 

參考資料:吳清山(2012)。2012第六屆兩岸四地學校改進與夥伴協作學術研討會。

               2013.01.07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print.php?edm_no=54&content_no=1523


 
以「情緒觀點」進行數學教學之經驗分享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