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上報導「端午節鬧雙包」一事!經由媒體不斷的宣傳,讓國人體認到我們行之有年的農曆,其實是需要不斷修正的。根據人事行政局的公告,102年的行事曆端午節是落在國曆6月12日,可是根據萬年曆,102年端午節卻是落在6月13日。不只差這一天,整個農曆5月份也都提早了1天,這是因為「四分鐘的差距」,使得2個版本出現了很大的差異!由於萬年曆是清朝光緒年間,根據月亮的盈虧所編纂的,而直到現在都沒有調整過,所以才會有四分鐘的差距出現。
那麼,為什麼農曆需要調整呢?因為農曆是根據月亮的公轉而來的,而月亮的公轉,相對於地球的公轉,在時間上並不同步。月亮盈虧的周期為29.5306天(29日12時44分3秒),稱為一個朔望月;而我們為了實際上使用的方便,必需把此時間調整為整數天數,所以農曆是以大月30日、小月29日來交互更替使用。所以農曆的哪個月份是二十九天,哪個月份是三十天,並沒有一定的規則,這和陽曆大大的不同。基本上,農曆每月的初一,是以太陽與月亮黃經度(經緯度)相同的那一天,來作為農曆初一的依據,也就是所謂的月朔日為開始,直到下一個新月出現的前一天為止;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大致上大小月會交互更替,但也不全然如此。
而102年農曆五月份的月朔日,是出現在國曆6月8日23時56分,此時太陽與月亮經緯度剛好相同,所以國立的6月8日就是農曆五月初一。由於只跟隔天6月9日相差4分鐘,所以氣象局認為是古人在曆法制訂上估算稍有誤差,把102年農曆4月多算了4分鐘,導致4月多一天,而5月份全部推遲1天。可是有人認為農曆用的是真太陽日,國曆用的是平太陽日,才會有這樣的落差,所謂的「國曆6月8日23時56分」,是用平太陽日而來的,如果用真太陽日,那麼月球和太陽在同一經緯度,就不見得在此時了。因為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一年中最長和最短的真太陽日,其差距會達到51秒,所以只要連續差距幾天,就會累積了幾分鐘的差距了。不過為了我們生活上的方便,所以全世界共同使用平太陽日,以至於氣象局才會年年修訂最新版。官方版的日期訂定,是氣象局根據美國天文台的模式,以及人造衛星的觀測計算出來的,所以把102年的農曆端午節定在6月12日。不過農民曆的訂定,到底要用真太陽日,還是平太陽日?確實是需要更多的研究與討論的。
從老祖先所使用的二十四節氣,就可以知道老祖先用的是真太陽日。由於地球的公轉軌道是比較有規律性的,所以根據地球公轉而定出的二十四節氣,相對於依據月亮公轉而定出的農曆,則是和陽曆接近又有規律多了。節氣乃是由太陽照射地球的角度,而形成各種不同的氣候與日夜長短。節氣以每年的冬至為始,以地球公轉一圈360度,每繞行15度為一個節氣,總共有二十四個節氣。所以二十四節氣在陽曆的每個月中,相對來講比較有接近的日期,不像農曆和陽曆的差距,大到要用閏月來調整。然而由於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的,使得地球在接近太陽較近時,公轉的速度較快,節氣間隔的日數比較短;距離太陽較遠時,公轉的速度較慢,節氣間隔的日數比較長。如果老祖先用的是平太陽日,那麼二十四節氣之間的日期,就會與陽曆一樣,都是固定不變的了。
所以,自然課本裡介紹二十四節氣,對學生是有很大的啟發性的。而節氣不但和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動植物對節氣的變化,也是非常敏感的。對茶道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冬至前後摘下的茶葉,喝的時候有冬茶特有的香氣與韻味。所以自古以來,二十四節氣就一直是農耕漁獵的重要指標,會牽涉到人民的收入、生活,以及國家的歲收與穩定。在古時農業時代,以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耕,節氣和生活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農耕的收穫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社會的安定與否,所以領導者對於節氣的掌握是非常重視的,各朝代都設有專責部門來負責。然而,天體運行通常每71年會有1度的偏差,歷朝歷代在推算曆法時,難免會與天文現況不吻合,所以經常有「改曆」的問題。從上古時期的堯舜開始,在剛成為領導者的時候,對於日月星辰運行,曆法與節氣的校正與確認,都是非常重視的,把它當成國家大事,派專人來處理,證之史書、不乏此例。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帝堯者,放勳,其人如天、其知如神..。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日中,星鳥,以殷中春。...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夜中,星虛,以正中秋。...日短,星昴,以正中冬。...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所謂的「日中」乃是指春分,「日永」乃是指夏至,「夜中」乃是指秋分,「日短」乃是指冬至。而每年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ㄧ天,取整數為三百六十六天,但陰曆每月只有二十九或三十天,所以必須設置閏月,使節氣不至於有誤。「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璿璣玉衡乃是指觀察星象的儀器,七政指的是日、月以及五星;並和各諸侯國,調整校對四時節氣,以及音律和度量衡。
可見早在數千年以前的老祖先,不但訂出二十四節氣,對於日月星辰與曆法,有了相當精準的研究,而且也知道要適時的調整曆法。而對於地球繞太陽公轉日期的精算,在此提供一個先人的例子,就是西漢的京房(西元前77年~前37年);本姓李、字明君,東郡頓邱(今河南清豐西南)人,因熱愛音律,而改姓為京氏。他是漢代象數派的易學大師,著述甚為豐富。想要經世致用而積極投入政治,為漢元帝所倚賴而入仕。可惜得罪當朝中書令石顯而被陷害,著述大多煙沒失傳,只留下極少部分,見於<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經典釋文序錄>等。然而,他所遺留下來的象數易學,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被廣為使用,在農民曆上仍處處可見其蹤跡,對現今的影響不可謂不深!
京房象數易學的一個學說,就是「六日7分說」。他認為易經64卦裡,除了坎離震兌四卦之外,每一個卦都主六日7分,且有相對應的節氣。他將一天分為80分,所以每一個卦值六日又80分之7分;如此一來,就可以用值日卦、太陽、氣候(天象)與偶發事件來斷吉凶。所以,我們如果將60卦,乘以6又80分之7,會得到365又4分1。由此可見,老祖先們不但敬天畏地、祭拜鬼神,而且對天體、曆法與自然現象觀察入微。另外,從易經也可看出,早在京房數千年之前,就已經推算出地球公轉一圈的日數,以及觀察到節氣的變化了。而且歷朝歷代的君王,對曆法與節氣的觀察、紀錄、校對,也都非常的注重。所以,從這次的端午節雙包案,更是再一次的提醒我們,懂得調整才是智慧,老祖先早就知道要適時調整曆法,更何況自詡為時代進步的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