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格致中,瞭解上海的觀課與議課
麗園國小 吳麗玲老師
壹、前言
去年,帶著一顆對於「學習共同體」好奇的心,前往日本取經。回國後,也確實將「學習共同體」這樣的想法落實於教師專業社群與課堂協同學習中。不過,惟一尚未能落實執行的就是社群成員間相互觀課的部份。今年,在閱讀完「親子天下」連續三期的教育專題報導後,再度引發我對於「上海」觀課與議課執行方式的好奇心,所以決定藉由此次參訪深入教學現場,一探究竟。
貳、參訪學校—格致中學
上海市格致初級中學是地處繁榮的南京路上一所完中機制的初中。學校始建於1871年,前身為曉明女子中學、第六女子中學和市六中學。學校依據黃浦區教育的需求,與曹光彪小學、格致高中共締「格致鏈」,以期均衡優質資源。學校遵循校訓:「曉知明理、多才多藝、格物致知、求實求是」,逐步建立以理科為專長的初高中一體化育才教育。
學校重視教師的「上課能力」與「課研能力」,從2005年開始就以「一節觀課、一節評課」的方式提昇教師專業與課研的能力。例如:英語教師以專題為主,組成課程研究小組,共同發展出基礎教案(課件),再依各班學習狀況進行微調。這幾年來,學校的英語、數學與語文的課程研究小組運作的還不錯,成果顯現於學生中考的亮眼成績表現。
參、課室教學觀察:結合任務型教學法與情境教學法的八年級英文課
- 教師以全英語上課,並鼓勵學生以英語交流。
- 以情境為主軸,帶入家庭電器(Household Appliances)之單字與句型教學。
- 指導學生以“First,…Next,…Then,…Finally…”句型,步驟化的介紹家庭電器(Household Appliances)的使用方法。
- 教師以從下而上(Bottom Up)的方式設計整節課的教學,從視覺意象(visualize)的單字學習到基本句型的練習, 巧妙的運用了機械式練習(mechanical drill)、跟讀、誦讀(read aloud)…等方式讓學生熟悉單字與句型,最後再讓學生合作完成任務,並將所學實際運用於生活當中。
- 黃浦區教育學院教研員深入學校與教師共同備課,透過教材與學生分析,共同討論出教學目標與教學流程。在備課的過程中他們的不斷的思索著:在教材部份,如何讓枯燥的內容在語境中呈現語言的功能?如何切入學生的生活經驗?由於教師教學前充份的準備,才能夠成就一堂如此精采的教學。
- 教研員與學校教師的夥伴關係,是提昇教師專業與課研能力的重要因素。
肆、 參訪心得
一、黃浦教育學院清楚地揭示其定位:
為一線的校長、教師提供專業指導與協助,並搭起成長平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上海的二次課改帶來的最大改變,除了學生能力的轉變,還有老師能力與角色的轉變。黃浦教育學院為教師最堅實的後盾,建立制度、整合資源,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機會,讓教學有了對話,教室不再是一人的王國。
二、層級式培養平台,為教師後續發展提供機會。
大陸教師的分級制度為教師自我提昇奠定基礎。大陸教師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教師。此外還有一些榮譽稱號,例如特級教師。
初級教師一般是大學本科生,畢業1年就可以成為初級教師。初級到中級要經過5年時間,並且要通過專業科目的筆試,還有論文、公開課與4年的帶班經驗。再經過5年,通過類似初級升中級的考核,升到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則要有自己的專業與影響力。
除了教師分級制度,大陸的教師還有分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等職稱,主要是一種專業上的認可,並非終身職,但也是有一個評審的過程。教師在生涯發展上,可以朝這兩條路線同時發展。
三、拓展思路、創新教研,提供教學研究的有效性。
依據教師的需求,討論教學分享的多樣形式。完善的教學視導,抓緊教學的基本環節。加強重點學科指導,幫助學校教研組的建設與發展,培養學科帶頭人,以優化課堂教學為重點。建立「研修共同體」,提昇校本研修的可行性。網路教研,拓展交流互動的途徑。
四、課堂大改造,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上海的二次課改,順應國際潮流,課改走向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要有綜合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
五、課程大改變,基礎與拓展型課程兼備。
基礎型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也會有傳統的練習與背誦。拓展型課程則針對孩子的興趣給予另外的學習機會,類似台灣的社團活動。
伍、結論與建議
上海黃浦教育學院教研員的工作類似於我們輔導團的專任輔導團員,不過他們的工作聚焦於教學輔導。2000年黃浦區首創「名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可招收學員,由教育局撥經費請他們深入學校,協助教師們解決教學上的問題。台灣的專任輔導團員往往無法單純的只處理教學輔導這一塊,教研員的工作性質與「名師工作室」協助學校解決問題的運作模式,值得我們的學習。
大陸教師的分級制度讓教師對於自己的生涯規劃與專業發展有了明確的目標與方向。雖然教師評鑑已入法,但若不能結合教師分級制度,對於現況恐怕改變不大。如何讓好老師不被平庸化,教學熱情能夠延續,教師分級制度或許是一個值得嘗試的解決之道。
一張講台、一支粉筆,「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 Center)的課堂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 Center)的課堂風景。越來越多的對話、小組的協同學習,教室的大門越來越開放,教師也從一人的單打獨鬥轉變成教學團隊。上海教師的轉變是教育當局透過各種教師研習,把老師推到教改方向,轉變他們的教學方式。
上海的中小學教師有綿密的共同學習網絡,不但學校裡有備課組規劃每學期集體備課的活動,每個學校、每位教師都必須定期的上公開課讓其他教師觀課、評課。此外,還有特級教師開設的工作坊,所有的教師研習都聚焦於教學能力的提昇。不管是日本的「學習共同體」,還是上海的「集體備課活動、觀課、評課」,如何轉換別人的成功經驗,成為我們教育的活水源頭,思惟的改變與實踐,教育才會有一番新的氣象與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