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期:國語文教學
圖片
編輯管理 主編管理
點閱次數:12639233
訂閱人數:30066
訂閱電子報
取消訂閱電子報
71期 編輯群
發行單位: 新北市教育局
編輯學校:
執行主編: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FB粉專『新北學Bar』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新媒體家族』
新北市教育局影音頻道
Podcast 新北教育123
Line社群-新北教育123
我的新北市粉絲團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發刊日期 2012年10月5日71
教育交流站
學習的有機反應~~從尊重差異開始~~
資料來源:秀朗國小 | 2012-10-05 | 作者:羅秀惠 人氣 2007

   怕黑,恐怕是許多人兒時共同的經驗。不久前,為了整理圖書館的過期雜誌,放學後我獨自進入圖書館盡頭幽暗的書庫,在等待久未運作的燈火意興闌珊的重啟光明之際,看著忽明忽滅的燈座,不確定它是否可正常啟動,周圍的一切彷彿是靜止的,莫名的不安從後腦門直竄,蔓延至腳尖……

    重獲光明後,過往有關暗夜的記憶一股腦兒的湧現,只是,當時的恐懼已被回味過往的興奮所取代。忽然,想到五下的國語課恰好有篇魏金財老師的作品《走過了就知道》,一個靈感乍現,是否可以用Before/After、「情緒變化」以比較的角度詮釋這篇作品?既然暗夜易引起許多孩子的不安,那就更該讓學生一起談談感覺、一起討論澄清恐懼的原因、共同尋求解決方法呀!

  《走過了就知道》是一篇以獨自走夜路的經歷為題材的記敘文,對於心情的描寫十分詳盡。尤其生動的譬喻、細膩的摹寫與精鍊的對照筆法,使恐懼的深刻力道緊緊牽引著讀者的情緒,也讓空間情境的特色與情緒的起伏,具體呈現於眼前。而作者藉由克服恐懼獲得成長契機的體驗,深具啟發性,非常適於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而從面對恐懼的猶豫不安,到克服挑戰後的輕鬆自在,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更是適合作為並列比較分析的素材。基於以上的發想,課程設計的理念便是:學生可於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由覺察外在具象的感官為起點,逐漸進入內在抽象的情緒同理感知,進而探討深層的思維變化,再內化為自我成長的動力。為達此教學目標,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設計、學生掌握關鍵訊息的能力,以及討論對話,則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走過了就知道》教學活動設計:

★課前

本文的事件時空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差距頗大,為彌補學生閱讀時先備經驗的落差,特別蒐集有關水圳的資料,供學生自由參閱;正式開始進入課程前,則先播放缺水景象的PPT,讓學生更容易感受缺水的不便與焦慮,幫助學生了解水圳對農村的重要性。

 

★課程進行

    教學一開始,希望學生能發現課文與自己生活的關聯,便邀學生就自己最害怕、感到最恐怖的事物及缺水的經驗及感受分享背景經驗。由於大多數的人都有過缺水的經驗,使課文與接下來的討論有了銜接的橋梁。透過依人、事、時、地、物的引導,學生找出一、二段的重點,了解文中事件的背景、起因及作者遇到的難題。第三段開始,進入課文的高潮段,主要描述驚恐的情緒及轉折,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的體會,便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小組討論。首先讓學生辨識第三段內容中主要表達的情緒,接著分組找出描寫驚恐情緒的句子,再由教師示範,依感官將驚恐情緒的句子分類。第四段主訴情緒的轉折,小組除能自行找出情緒的句子,還可依循前段例的方式依運用的感官進行分類。過程中,小組透過討論理解了內容、體會了情感,更理性的覺察所謂的感覺,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感官綜合呈現,也學習到表達時由不同的感官切入,描述就會具體而深刻。

    由於前端的深入探討,學生可輕易找出末段的重點,進而提出本文的主旨。接著,請學生朗讀課文3、4段,體會作者的心情變化,並以聲音的表現方式加強學生對情緒感受的區辨。接下來各組需將混亂的情節卡依事件發生順序排列,以檢驗學生掌握文章脈絡的能力;再以情緒圖呈現作者心情的轉折歷程,最後展示並分享各組的情緒圖。

 

★課程後

    這次課程探究的重點是體會面對恐懼的猶豫不安,及克服挑戰後的輕鬆自在,即使有著時空的差異,但面對恐懼的反應卻具共通性,成功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小組討論的模式,讓每個人都能在被尊重與接納的氛圍中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聆聽他人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取得共識、產出結果,不但降低學習時的挫折與不安,更積極的發揮了鷹架的功能,使學習呈現包容與合作、正向且多元的風貌。

    情節卡的排序與情緒圖的設計原本只定位在學習成果的檢核,不意卻成為學習過程中回應最熱烈的部分,除了引發學生主動再釐清檢核訊息外,討論的機制很自然的被帶出;情緒反應強度的差異也成為學生討論的話題,「『準備鑿通水圳』有需要那麼高興嗎?」、「我覺得『淚眼穿越墳場』沒有比發現『忘了帶鋤頭』更恐怖ㄝ,『忘了帶鋤頭』應該會挨K吧!」……各組爭相發表討論時繪製的情緒圖,不時傳來哄堂的笑聲,我感受到學習熱情在每一位學生眼中閃亮著、跳耀著。

    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不但在掌握關鍵訊息的精準及速度上都有進步外,連對話討論的深度與廣度也逐漸顯現;看著學生努力的由不同的角度思考、積極的翻閱課文尋找支持的理由或線索、嘗試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於同中有異的想法,主動想辦法協調;努力發掘差異中的相同元素,學習與其他小組成員討論、達成共識,……我有著滿滿的感動,他們已不是徒有意見卻提不出理由的孩子。除了衷心期盼這種理性的分析思考能夠伴隨他們一生,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孩子們學習到討論的方法,更領略到閱讀的樂趣。

    學習,可以是這樣的有機反應唷!

 

  學習的有機反映1.jpg學習的有機反映2.jpg

 
閱讀動力OR閱讀策略——劉振中老師《秋天的風鈴》教學設計之我見 興穀少棒 勇奪陽明山盃季軍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