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期:媒體素養
圖片
編輯管理 主編管理
點閱次數:12631714
訂閱人數:30066
訂閱電子報
取消訂閱電子報
50期 編輯群
發行單位: 新北市教育局
編輯學校:
執行主編: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FB粉專『新北學Bar』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新媒體家族』
新北市教育局影音頻道
Podcast 新北教育123
Line社群-新北教育123
我的新北市粉絲團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發刊日期 2012年5月11日50
教育交流站
淺談平面媒體的運用與在語文教學上的分享
資料來源:新北市板橋區 文德國小教師 蔡惠玉 | 2012-05-11 | 作者: 文德國小教師 蔡惠玉 人氣 1027

淺談平面媒體的運用與在語文教學上的分享

 文德國小教師 蔡惠玉

    如何讓平面媒體落實與運用在語文教學?茲將我推動讀報活點滴與大家分享。

    自從加入讀報實驗班之後,全班每人每天都有一份國語日報,不僅免去每天輪流及交換報紙閱讀的不便,而且能每天接收新的訊息,更增加親師生共同討論與互動的機會。為了將資源再利用,嘉惠更多的學子,在學年老師們的認同與支持下,我將班上閱讀完的報紙隔天早自習往下一班傳閱,每班讀完報紙也都往下一班傳,等輪完全學年之後,報紙再回到班上讓小朋友做剪貼。每天早自習,國語日報就在五年級學年進行接力賽,報紙成了孩子們的精神早餐。閱讀報紙成了大家共同的活動,學生們更是每天期待報紙的到來。多數學生提出一天一份報紙並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可見報紙已在無形中提升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學年老師們也一致反映,進行讀報之後,小朋友不僅語文能力大大提升,也從讀報中開拓了國際視野。

    國語日報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助益,若能好好運用,實為語文教學的一大利器,以下分享實施讀報教育以來的語文教學活動:

(一)       分享文章,訓練表達能力

每天分享一篇文章給父母與同學,除了可以訓練表達能力,也能面增進親子互動與同儕情誼。

(二)       朗讀報紙

      每天請小朋友輪流上臺朗誦國語日報中的文章,一則可以訓練

      他們的的膽量,二則可以加強發音、儀態與情感表達。很多

      小朋友都害怕上臺,不知道上臺後要說什麼。因此,讓他們從

      讀報開始,可以減緩緊張的情緒,是不錯的選擇,既可以觀摩

      別人的儀態,欣賞他人的音色表情,作為修正自己的參考,孩

      子更將文章內容中得到的啟示,寫在當天聯絡簿的「小日記」

      中與老師分享呢!

(三)       閱讀報紙,找成語、佳句

一邊閱讀,一邊找成語、優美詞句與修辭技巧,並用螢光筆畫線,從讀報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應用所學,也能補充語文知識。

(四)       每天做讀報記錄

每天將最喜歡的作品,思索喜歡的原因與心得記載於讀報記錄表,一個月後收回紀錄表,供大家觀摩與欣賞,一方面可互相分享,一方面也可觀摩別人的作品中檢視自己的缺失並改進。

(五)       剪貼文章,分析文章結構,模仿寫作,進行作文教學

例如:介紹小朋友記敘文的分類之後,請他們從報紙中各找一篇寫人、寫物、記事與遊記的文章作剪貼,讓小朋友分析文章結構,並寫出心得、大意,再進行仿作,藉由觀賞與分析別人的好文章,創作自己的作品,達到見賢思齊的效果。

(六)       鼓勵投稿

請同學將國語日報徵文活動的文章寫在聯絡簿的主題日記上,修正後,鼓勵投稿,以便提升寫作能力,也讓孩子有發表的機會。

(七)       編製班刊,發表學生作品

為了發掘孩子的潛能,提升語文興趣與增加成就感,正著手進行班刊的出版,一方面讓孩子由分組編刊的過程學習團隊合作的精神,另一方面讓學生有發表的空間,激發寫作的樂趣,更讓同學互相觀摩與勉勵,也期盼得到家長的肯定。

    在孩子的讀報感言中,看到令我感動且激勵的話語:「我覺得這段日子以來,當我每天閱讀報紙後,收穫都很大,而且每次的收穫都不同,讓我有許多的感受。不管是重大的新聞,還是搞笑的漫畫,或是有關品德的小故事,都讓我有很多思考的機會,並改進我的缺點。希望以後每天能讀國語日報。」這不只是一位小朋友的心聲,也是大多數同學一致的感觸。我也收到許多家長的回饋,諸如「讀報可以欣賞他人優秀的作品,增加寫作能力,值得推廣。」「謝謝老師讓孩子養成讀報的習慣。」「國語日報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對於時事的了解、文章欣賞及科學知識都有莫大的幫助,希望可以持續閱讀國語日報。」……,由家長們正向與肯定的回饋,我們不難發現,讀報活動也深獲家長的青睞。

    讀報是個值得推廣的活動,若能好好運用,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融入語文教學,增進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更能促進親師生的交流。無可否認,讀報是個對親師生都有助益的活動。身為老師,推動讀報活動,何樂而不為?

01


 
讀報在語文閱讀上之推廣、應用與分享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