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明天舉辦校外教學活動。可以和同學到兒童樂園玩,佳璇很興奮,央求媽媽多給些零用錢,但她一開口就要一千元。媽媽告訴她,老師發通知,說參加活動的學生不要帶超過五百元。
佳璇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很生氣的回嘴:「老師才沒有講不能帶超過五百元,同學很多人說要帶一千元。你昨天答應我了,怎麼騙我?」
媽媽也很生氣的說:「這是老師的規定,你生什麼氣?再吵,明天就不要去。」
佳璇和媽媽越說越激動,姐姐佳溱很不喜歡充滿火藥味的情境,仍主動上前,試圖弭平兩人之間的戰火,她對妹妹佳璇說:「你不要再講讓媽媽生氣的話,快點向媽媽道歉。」
媽媽看見佳溱,立刻對她說:「你這個做姐姐的要好好教妹妹。我都快被氣死了。」
家庭角色
根據互動情況決定
在家裡,每個人其實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具有不同功能,不是經由誰特別計畫或安排來的;每個人在家中擔任什麼角色,就在家人間傳遞和處理焦慮的過程自然確定。除非我們觀察並了解自己和家人分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努力改變角色中負向的部分,否則這個功能性角色會一直存在,並在各種人際關係中發揮作用。
以上面故事為例,姐姐佳溱被賦予教導妹妹的責任,否則媽媽會被氣死。所以妹妹不乖時,姐姐有責任;媽媽不高興,生氣了,姐姐也有責任。姐姐錯位站上照顧媽媽情緒和管教妹妹讓她聽話的親職角色,而妹妹可能不自覺的任意妄為,因為要負較多責任的是姐姐。
關係錯位
不良影響難以修復
孩子在家的功能性位置主要由兩種方式形成:一種是爸媽對子女有意的要求和期待;另一種是無意的身教和潛移默化。
因此,即使是雙胞胎手足,仍會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而如此形成的角色特質將成為永久性格中的一部分,在成長過程及未來的各種人際關係中發揮作用。例如:姐姐佳溱可能很容易去照顧他人,自我要求高及過度承擔責任,卻往往沒有好好照顧自己;而妹妹佳璇可能個性較自由,忽略自己該負的責任,總是闖禍讓別人善後。
做父母的,其實是把自己在原生家庭獲得的經驗傳遞給孩子,或許也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當年的樣子,因而刻意「彌補」。在原生家庭中,每個人一定都學到好的部分和不好的部分,讓不好的停在自己這一代,不要再無意識的傳給下一代,還給孩子他應得的成長歷程,重視他應被照顧的位置,而不是任他被錯置在代理父母的位置。
為幸福多做一點
‧反思:觀察父母那一代與自己和手足這一代的互動模式,想想家人的出生排序和性別,如何形成每個人不同的功能性位置,又有什麼樣的性格和特質。
‧調整:了解後,進一步想想必須有哪些調整。好的,留下來傳給下一代;不好的,要在自己這一代終結,以免子孫繼續受苦。
‧行動:光想無用,必須付諸行動,情況才會慢慢改善。或許會有很多人,甚至包含自己,阻礙改變發生,要做好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