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VR科技進入到課堂,會是怎樣的風景?
北新國小自然領域專任教師 郭永明老師
這些年,在資訊融入教學的專案中,無論是過往的行動學習,或是現在結合5G的智慧啟航,VR(虛擬實境)一直是各級學校想到積極融入課程應用的重點。隨著不同時期的發展,從與手機和簡單的Google Cardboard結合的半沉浸式體驗,到現在全罩式眼鏡(如CLASSVR頭盔),設備上的進歩是不是真的能為課堂上帶來更多元且有趣的變化,甚至是成為進入元宇宙的敲門磚?
在110學年度中,我分別嘗試這兩種設備,讓學生體驗不同的VR場域。手機和Google Cardboard結合的是教育大市集中的水域安全;CLASSVR頭盔則是與五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結合,介紹動物世界面面觀。透過學生的體驗與回饋,讓人有不同的想法:
一、VR場域的設計:以目前免費的資源或以少量預算獲得的特定平臺VR資源,在內容設計或體驗上還是與現實環境有明顯的落差。就目前看到常用的場景內容,不外乎是用360度相機拍攝的不同實景後再串連製作;或是錄製動態影片,但時間不會太長,大致1-2分鐘。真的能讓學生自由探究的互動,通常是由3D模組所建構虛世界再混合AR(擴增實境)的效果。而這三種常見的場景,誰更適合課堂?所以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去過濾篩選。或是在僅有局限的資源中,勉強搭配使用。如果剛好遇見為課程量身訂製的VR資源,那是老天保佑。
二、設備上的選用:不論是結合手機的半沉浸式或全罩式眼鏡,重要的是平臺的搭配和網路的連結使用。以教學現場有限的時間來說,如果要能有效率的進行活動,最好是將VR資源事先下載至手機或頭盔中,這樣即使在離線的狀態下,仍可以順利的進行。如果設計線上立即互動活動,則要確保5G網路給不給力。以一班25名學生為例,如果一人一機,學校所提供的5G網路頻寬能否滿足需求?以我自己經驗為例,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三、學生的體驗與回饋:無庸置疑,這樣的課程是受歡迎的。相較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與圖片,VR所帶來的感官刺激,甚至是互動聯結,讓學生欲罷不能。只是苦了教師,常常要當學生的剎車,才能將部分因太積極投入的學生衍生出奇怪的舉動拉回常軌。使用時間的長短和少數學生的暈機不適感,對於班級常規的經營,形成了挑戰和變數。
如果你問我,對於這樣的課堂風景真實想法是什麼?感覺上令人操心或挫折感居多,哪還有必要再繼續進行嗎?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抱怨多,但不是停止前進的理由。如果是自我的能力不足,可以下苦功再練再精熟;VR資源雖不如預期,但再假以時日,一定可以迎頭趕上的。誠如阿姆斯壯登上月球時所說:「這是我的一小歩,卻是人類的一大歩。」VR科技進入到課堂,對學生來說是新奇的一小歩,卻是踏入元宇宙世界的一大歩。
教師課堂示範CLASSVR頭盔使用方式
學生配戴CLASSVR頭盔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