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期:國際家庭日
圖片
編輯管理 主編管理
點閱次數:12722547
訂閱人數:30066
訂閱電子報
取消訂閱電子報
343期 編輯群
發行人: 侯友宜
發行單位: 新北市教育局
總編輯: 張明文
副總編輯: 歐人豪
  劉明超
編輯學校: 成州國小(111)
執行主編: 王淑玲
編輯群: 薛涵元
  戴玉珍
  翁俐雯
  蘇建誠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FB粉專『新北學Bar』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新媒體家族』
新北市教育局影音頻道
Podcast 新北教育123
Line社群-新北教育123
我的新北市粉絲團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發刊日期 2022年5月6日343
教育交流站
家庭教育連結學校教育之我思
2022-05-06 | 編輯者:翁俐雯 人氣 1834

家庭教育連結學校教育之我思

新北市家庭教育輔導團課程組團員  林玉明

    聯合國為昭示人們用生命和愛心來建立溫暖、關懷、安全、相聚、包容、接納的家庭,於1989年12月9日宣布每年5月15日爲「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

    筆者帶著一份對學習的渴望和對教育的執著,於106年甄選進入新北市家庭教育輔導團,這幾年參與新北市家庭教育中心專業家庭教育培訓課程學習,並透過網路課程於109年取得教育部專業家庭教育認證;通過一連串培訓課程進修,令我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曾經的很多想法都發生了改變,我深刻體會到家庭教育的重要。

    家庭教育之在職進修讓我實實在在感受「家庭教育之於一個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意涵」,尤其是家庭環境氣氛對孩子教育的影響深遠。現今網路社會,傳達知識管道多元而豐富,廣義的教育範疇不再只是學校的責任,同時也是社會、家庭的責任,所謂「社會問題根源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教育的三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環環相扣。所以,家庭教育強調的父母之親職教育及為人子女之子職教育互為因果,相輔相成非常重要。

    「取得家長的支援就是教師工作成功的一半。」,事實證明,這正是每位教師長期以往在第一現場實踐中獲得的成功經驗。

     隨著教育市場化趨勢_重視家長教育選擇權,是以,學校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援,正好體現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的重要性。許多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與家庭非直接相關,於是忘記自身肩負重要身教言教耳濡目染之責;或者以“學生最聽老師的話”“學生只聽老師的話”為藉口,將終身教育責任加諸學校和老師身上,或者以為只要“選擇對的學區學校”,其教育效果”就能順路順利。然而,這樣的論調危害性十足,家長父母是一輩子的老師,孩子的行為、習慣都是用「看」的學習長大。許多學生因為家庭缺乏“教育的一致性”,而得不到全面的教育從而形成不良的學習態度與生活習慣,甚至出現投機取巧、輕視長輩,厭學、逆反的的行為。家庭與學校作為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重要組成要素,在教育過程中是不能分割開的,家長的誤解或是不清楚就是在於未能認識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係而錯失重要教養關鍵期。

   下面,筆者想就家庭教育連結學校教育分享個人的一些心得。

一、更新家庭教育觀念,促進學生教育發展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是良好的學校教育與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然而,教師們常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學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週,難以抵擋家庭消極教育一天。家長一般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有用的人才,但由於職業的特點、經濟文化背景、性格脾氣等條件的不同,效果也大不相同。特別是由於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那種骨肉之情,關鍵時刻若沒有深刻自律跟思維,往往親子關係就崩壞,因而造成主觀願望與客觀效果的背離。

 在教學實踐與班級經營經驗中,筆者常見國內國中生家長多數分成兩種型別,可以一窺家長的教育思維:

  (一) “望子成龍”型。

    典型的東方式家庭教育,孩子的功課分數,是家長最關心、最敏感的話題。“學”者優則“獎”,已成為許多家長鼓勵子女學習的常用手段,“學習優先,成績至上”是孩子努力的單一目標。經常對孩子提出單向的人生奮鬥目標,未與孩子雙向對話,而給孩子造成很大盲從社會價值的壓力!不可諱言,父母親多數期盼孩子「青出於藍,勝於藍」,甚至家長可能因為自身的遺憾,利用小孩進行補償,透過用金錢推砌出來的教育順途,以為有更光明的前途。這類型家長盲目相信商業行銷教育手法,聽從不當私校抑或坊間補教機構的建議,一路安排規劃孩子的教育進程,卻忘卻教育的真正主體_孩子的心聲,倘若孩子考了個好分數,家裡便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夫妻、親子關係氛圍緊張,嚴重者造成孩子懼學、逃家,及親子關係冷漠衝突。

     上開類型家長也會包辦代替孩子的家務勞動,殊不知家務分工是家庭實施教育很重要的功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與體認身為家庭團體一份子的榮譽感,做好家事的技巧更可能成為往後工作細心耐心的重要能力。家長不能幫孩子一輩子,陪孩子一輩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用自己以為的經驗價值,強行規劃孩子的人生,以為幫忙創造孩子未來金錢財富,就是重要的父母價值,筆者在這裡沒有要評斷價值對錯,重點是過程中親子的互動交流,必須建立在上位者的寬闊包容上,這樣才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二) “順其自然”型。

    此類型家長因為自身的價值觀的認同而採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認,有的家長是因為理解遵循教育規律而理智地採取的這種教育方式。但,實務上也有大多數家長是因為忙碌於謀生,養家餬口而無暇顧及,甚或因為自身的教育水準侷限而無奈放棄,順其自然。

二、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輔助

    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學校要充分善用家長關心教育的機會,引導家長做正確的家庭教育。學校重在“如何做”HOW TO DO,家庭重在“做甚麼”WHAT TO DO,以實踐為重點,及時反饋,找出差距,調整“教育靠學校”的被動局面。新世紀的父母,應該不斷地學習、適應資訊化、網路化、現代化、數字化的時代,讓孩子們親自去體驗社會,讓他們知道去感謝社會。

  (一) 偕同家長“信任孩子”。

沒有天生想要讓父母失望的孩子,孩子的能力栽培是點點滴滴,日積月類的,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對孩子有充分的信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書中的每個孩子,在世俗的眼光認定中,無論是成功或失敗,他們的生命都烙印著在人生中奮戰過後的傷痕,而他們奮戰對象,卻都是至親,特別是母親。愛是一種能力,愛的方式需要學習,尤其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的方式也是需要隨著時代改變而有所成長。愛孩子就要履行一種教育的責任;愛不是為孩子包辦一切,而是教會他們懂得自立、自強、自尊、自愛;愛不是粗暴的命令,而是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愛好、興趣,發掘他們的潛在能力和優勢;愛孩子就別把孩子變成溫室裡的花朵,而是讓他們像老鷹一樣自由地飛翔,面對困難勇敢地拼搏。

  (二) 偕同家長“賞識孩子”。

父母應該有顆平常心,父母心態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凡是心態好的父母,身邊就會有一個快樂的孩子;心態不好的父母,身邊就會有一個障礙的孩子。父母的讚美與等待是最好的沃土,「多元智能、適性揚才」的概念是每個家長都必須具備的,用評判跳耀能力去評判一隻烏龜,跟用飛行能力去評判一條海豚一樣愚純至極,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家長必先自信而後看見孩子的優勢智能,進而長其所長,為孩子獨特的成功發出內心深處的感動,也才能避免有些孩子拿到了高學歷文憑後一點也不感激父母恩,也再不跟老父老母聯繫的家庭悲劇產生。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別讓虛榮心害孩子,別讓補償心代替了自己的平常心,給孩子勇氣,給他們自己的天空。

 三、家庭、學校教育相結合

    如何才能使學生家長認識到自身的教育力量存在並更好地發揮其教育能量,達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良好配合,實現共同育人的目標呢?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要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有針對性有效果地幫助孩子成長。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講述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弊病,包括能力分班、新加坡華語問題等,透過三個家庭看出父母親教養觀念深深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以及正逢青春期成長困擾的青少年,非常需要家庭溫暖正向的支持與引導,否則「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卻演變是「愛之,適足以害之。」

   有的家長眼中只有“分數”,考了高分標準的孩子,就是優秀的孩子,許多學生其他非課業方面表現出色,有禮貌、認真、誠實、友善,但成績提高不快,於是家長只有失望責罵不夠努力,父母這種態度造成學生心理負擔,自卑以至放棄努力,折回給教師教育工作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目前學校開放懇親日或電話家訪是教師深入瞭解學生和家庭及其教育情況的重要形式。在家長晤談時,意在邀請家長一起努力,“報憂不報喜”的溝通方式往往會把重點放在羅列孩子的錯誤,形成指責家長失職,這樣,就會讓家長產生一種不愉快甚至牴觸的心理,損害了家長的自尊心,有可能會使家長情緒低落、態度冷漠,出現不配合老師的情況,如此就達不到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在與家長交流時,教師晤談技巧一定要提昇到學會尊重家長。在與家長進行聯絡時,要對家長以禮相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注意不要有傷害家長的言行,更不要有訓斥家長的口吻,這樣才會使家長相信老師是在真誠地關心和幫助學生,才會使家長樂於接受老師的意見,從而贏得家長的理解、支援和配合,實現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在尊重家長的基礎上,還要注意積極主動的聯絡家長,加強與家長的雙向溝通,以利於共同育人。

四、重視親子溝通和交流,尊重孩子適性發展

   可以培養孩子興趣,拓展孩子的思維空間。經常與孩子處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溝通和交流,善加引導孩子把個人的感觸和情緒表達出來,瞭解孩子的喜怒哀樂,同時身為教育教養者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思考修為,才能對孩子所說的一切持開放、自由包容的態度。在網路時代,危機伺伏的虛擬環境,透過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掌握孩子的動態安危,更重要的是通過平等對話喚起了孩子心靈深處做人的存在價值與責任感。

 

    以上是筆者這些年擔任新北市家庭教育輔導團員、自身母職及教育工作者三種身份,以不同立場反覆反思的粗淺見解。令我驚喜的是,當我自身的育人素養提升後,我在面對孩子和學生的眼神、態度、語氣、動作、用語都發生了變化,甚至學校工作育人環境在個人的變化過程得到進一步優化,以上願與同為教育同業之教師、父母共勉之。

1.jpg

(筆者於新北市忠孝國中九年級體育班試教家庭教育【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發展】「幸福久久」教案)110.9月

 
國際家庭日- 我從荷蘭家庭的體悟 珍愛家庭裡每一位寶貝成員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