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訊】台灣即將在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20%以上),若教育是為下一代的未來生活做準備,那麼世代之間相互溝通的能力,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素養。位於汐止的青山國中小今日(3/6)上午舉辦一個以「代間溝通」為核心的學習成果展,展覽的主題訂為「我的銀響世界」。青山教師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以設計學習為教學策略,在七年級的校訂課程中實施教學,給予學生「七老八十新契機-逆轉高齡的社會與人生」的策展任務,分成三階段去完成,分別是1.銀響生存的“享”要、2.銀響生活的“想”受、3.銀響生命的“響”亮。
所謂“享”要的任務,是學生從這些被訪談的阿公、阿媽身上挖掘出,他們為求生存辛苦了大半輩子,究竟「享要」什麼?再由學生自創「九宮格的梗圖」來表達。展場中一幅又一幅的趣味梗圖,取材自學生訪談社區長者的人生故事,所謂的「享要」是比「想要」更讓人樂在其中,看到阿公、阿媽們雖然歷經人生許多艱辛困難的往事,仍然樂觀地以勇敢的態度、成熟的智慧去追尋、去享受他們想要的人生。
就像是廖崇仁阿公熱愛學習,雖然經歷228白色恐怖的傷痛,但他認為台語是非常優美的語言,也是我們族群重要的文化資產,所以接受台語師資培訓及認證,目前走遍汐止區各國小課堂,專門教授小朋友台語,帶著小朋友唱童謠、念俚語,自娛娛人像個吟遊詩人,也時常徜徉在大自然中健行、攝影,樂在教學生活中。學生楊家賢說,我們創作梗圖的點子來自阿公、阿媽神奇有趣的生活智慧,我們還利用app把梗圖做成可愛的動畫,未來也打算製作成LINE貼圖,希望可以上架分享給大家。
“想”受這部分的策展任務,有書寫阿公、阿嬤的生活故事,也有學生反思長者對自己的「銀」響。一篇又一篇的訪談圖文資料中,呈現出學生與受訪長者之間如何互動,再經歷一番深度的代間溝通後,學生從長者娓娓道來的生命經驗中,淬鍊出來了三個關鍵詞;學生再深思熟慮這三個關鍵詞背後的意義為何?對照自己目前的生活情況,究竟帶給自己有何啟示及影響?透過教師細膩的引導及學生自我的思辨,自然而然學生真正內化並學習到了阿公、阿媽的人生智慧。這就是所謂的「想受」,透過祖孫二代的溝通理解心領神會,達成真正的同理共鳴,彼此也都能受用且拉近內心的距離!
學生吳芷涵從黃玉月阿嬤的故事中,找到三個關鍵詞分別是,家人、小朋友、志工,她開心表示阿媽對她的影響是,生活不是只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別人!
學生對長者的訪談內容,除了文字及影像之外,還有重新詮釋為偶劇的展演。表藝老師張晨昕表示,學生將「總鋪師阿媽」張蘇春及「柑仔店頭家」鄭清泉阿公的故事,改編為懷舊偶戲來演出,師生不但自己製作偶,還向社區鄰里蒐集許多老物件,打造出50年代的巷弄場景,要帶領觀眾們回到古早的汐止鎮上,體驗那個充滿古意及人情味的美好年代。
“響”亮這部分的策展作品十分別出心裁,師生共創出珍藏許多美好回憶的「響亮音樂盒」,觀眾們只要拿起學生雷切的壓克力板,插入自造的MP3撥放器,就可以聽到一則又一則配樂動人的故事。主要指導者謝泓儒老師及陳美儒老師表示,這個簡單的動作,背後有繁複的工法及高度的藝術巧思,首先透明壓克力板要雷切上象徵阿公阿媽故事意象的主圖,學生要先設計、繪製線稿再雷切精製,鑲嵌入木板及感應磁釦。再來是書寫說故事的講稿,練習口語情緒的表達及錄音,再將自己的口說錄音檔運用ipad軟體進行配樂製作,然後燒錄至MP3的播放器中,至於MP3的播放器也是寒假創客營隊中師生自行組裝改良的,加上聚光燈可以將透明壓克力上的主圖,投影到背板上,真的是非常響亮的音樂盒。
青山校長王如杏在主持展覽開展時,非常感動的表示,七年級的校訂課程,聚焦在培養學生溝通表達力,以行動關懷社區長者,要特別感謝所有與孩子一起共學的阿公阿媽,也要再次感謝鐘育櫻主任、柯怡如組長、林岱瑩組長的課程發展及教學創新,更要謝謝廣達文教基金會的贊助及支持。希望藉由這次教學展覽逆轉大家對台灣超高齡社會的刻板印象,我們的銀髮世代,不是負擔,是台灣最美好的銀色資產,希望世代共融、共榮,創造下一個台灣奇蹟!
新聞聯絡
青山國中小校長 王如杏
輔導主任 鍾育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