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導覽工作與學校藝術教育的銜接點-由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
筆者擔任志工的博物館,近年來積極推展導覽解說服務推廣藝術教育,並朝『分眾』與『分齡』的方向努力。所謂的『分眾』,即是依照參觀者的語言來做區別服務;而『分齡』即是在週休假日,除一般館藏導覽之外,安排親子導覽來為來館參觀的『小客人』服務。
近年來,筆者經常有機會協助館方的志工人力運用單位,在兒童心理和小學生的學習方面給予建議,且在館方瞭解筆者工作背景後,也曾請筆者協助,和其他平時從事小學教職的志工夥伴舉辦研習會,分享對小學生導覽的經驗,以及現階段小學生對藝術與歷史的先備知識,以做為志工夥伴的參考。
筆者和其他分享得到一個共通的看法,那就是對學生進行博物館的導覽服務時,基本上得先篩選藝術文物的導覽內容,由學生己身的生活經驗出發,並以歷史名人的相關故事來搭建聽眾和藝術文物之間的橋梁,解說時的態度要和善,並注意學生的反應。
身為導覽者,具體的施行方法為﹕
1.先歸納適合學生參觀欣賞的文物,進而設計學生導覽路線。
2.平時並須蒐集導覽路線中相關藝術品及創作者相關的故事,或善用時事來做比喻,可讓學生對展品產生興趣。
3.適時的設計展品的有獎徵答題目,並以館方準備的相關展品貼紙做為答題獎勵,讓活動變得更有趣。
4.導覽結束後,帶領小觀眾和隨隊家長至故宮學藝中心親自動手去描摹館藏文物上的花紋圖案,藉由體驗活動加深觀眾的印象。
誠如筆者對於學生導覽的初衷『學生導覽雖只是如一杯果汁,雖比不上全食物來的營養,但保證好消化且容易吸收;而它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會因著這些有趣的故事和輕鬆的學習氣氛,而再次來博物館參觀』。
四、在班推廣博物館藝術教育的具體做法-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史博士Edmund Burke Feldman曾說過:「藝術教育是教學相長,集創作與瞭解藝術於一的事業。」
為讓學生除了在正規的美勞課程之外,能多接觸藝術品以涵養藝術氣質,筆者在相關課程中會適時向學生介紹故宮的藝術館藏,並安排各博物館的校外參訪活動,藉由參觀博物館參與其導覽活動,增加學生與藝術文物接觸的機會。
五、班上書法教育的開展
由於現階段學校課程並無書法課程的安排,所以筆者在國語和美勞課程中會融入書法教學,並在學生社團時間,開辦書法研習社。
至於為何會以書法為起點呢?其實除考慮學校可利用資源外,也是希望學生能藉由簡單易得的工具,來接軌傳統文化和藝術教育,在創作書寫之餘,進而達到陶冶身心之效。
在進行書法教學時,會利用博物館教學網站為學生介紹中國文字的演變,學生進行習寫時會發下字帖,也因學生平時鮮少接觸書法,常發生學生以硬筆字握法來握毛筆,不過經由老師持續的提醒,學生大部分在兩三堂課後皆能逐漸掌握毛筆的正確握法。
至於一開始書寫的字體,曾考慮到以楷書或行書入手,不過有鑒於為增強學生對書法的學習興趣,還是決定轉由圖畫性強,書寫自由度較高的銘文來引起學習動機。筆者會先以故宮館藏毛公鼎器底的銘文為開端,從其器型、背後故事到文字內容的說解,再由學生試著書寫這陌生但又似曾相似的文字,引領學生進入書法文字奧妙神奇的世界。
看著學生書寫時認真的態度、專注的神情,以及完成作品互相欣賞時所展露的笑臉,不禁讓筆者莞爾,原來由學習所獲得的滿足,笑容是如此的燦爛美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