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汝娟新北報導】「昔日從樹林到三峽的途中,有棵桃樹,人們會在此休息再出發。」而學校也是孩子人生旅途的中繼站,提供知識與前進的動力;桃子腳國民中小學,藉由舊地名與校名,融入「社區再造校」概念,延續土地的愛與力量,成為「一座美術館學校」。
採用清水模建築的桃子腳國中小,極簡的風格常讓人誤以為還是工地。而校內四座建築群互相以廊道連通,校長李惠銘表示,每個環節都藏著「故事」,走完校園一周,就等於畢業了。而校園中間的廣場會固定舉辦「街頭藝人」活動,讓學生充分發揮才藝。
國中生表演 低年級崇拜
「我們學校也有『左左右右』!」桃子腳國中小每學期會例行舉辦「街頭藝人徵選會」,不論是唱歌、跳舞、演奏樂器,還是變魔術,只要有自信、敢表現,學校會給足每個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
李惠銘說,尤其在九年一貫的學校裡,會看見低年級學生帶著好奇又崇拜的眼神,看著國中部學生表演,那樣的畫面,「真的很美!」
除有動態展演外,教師最常思考的問題就是:「當每件作品被選為優勝後,其他孩子的作品就沒有價值了嗎?」李惠銘說:「我們要用故事,讓每個孩子的作品都能被賦予更大的意義。」因此,校園設置「格子趣」,每周更換新的、不同主題的學生作品,讓每件作品都能被鑑賞,以激發孩子無限想像力。
另外,校方每年都會舉辦「桃子腳藝術節」,李惠銘信誓旦旦保證,在桃子腳,絕對看不到打香腸、賣冷飲等畫面,因為攤位都是學生的「文創商品」;像是去年負責照顧校狗的班級,就以此為主題,設計明信片、卡片等販售,最後幫校狗在校園角落蓋一個家。
協助繪故事 轉成數位化
「家長」與「社區」則是桃子腳最得力的幫手,皆積極參與校內活動,除在每年最重要的「桃子腳藝術節」設計文創商品販售外,還會主動協助孩子繪畫桃子腳故事,並製作成電子繪本,為孩子記錄充實的校園生活。李惠銘表示,若沒有「社區再造校」及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無法打破「圍牆」,一起守護這塊土地。
校內的大漢溪生態池,許多學生能叫出植物,並詳細介紹,甚至拿出平板電腦,秀出水中植物一年四季不同樣貌。
國二生林書妍說,上生物課時,老師介紹生態池植物時,就愛上池內的多樣貌。尤其是與老師同學一起種植、與父母彩繪重整水池,並能為大家導覽校園景色,「很有成就感!」
「我們的小孩好愛上學!」家長會會長陳姿蓉與家長義工隊隊長林可可異口同聲地說,因為從小陪伴孩子參與學校事務,慢慢開始對這塊土地有認同感,更發現,孩子在校園找到舞台與自信;在不設限的環境成長,更想為孩子多做點什麼。
家長勤參與 帶動品味力
李惠銘常笑這群媽媽待在學校的時間,可能都比待在家的時間還長,「都以校為家了!」當桃子腳定位為「社區中的學校」後,學校最早辦的活動就是「現在阿公阿嬤來種樹,將來陪子孫讀書」,李惠銘表示,若沒有「社區再造校」,就沒有桃子腳,更感謝有家長與社區支持,給足學校空間去發揮最大值。
李惠銘認為,生活美學是最無形卻又最深遠的教育,若能讓藝術不著痕跡地深入生活,讓藝術不斷呈現新貌,將師生的創意表現變成一種習慣,就能慢慢帶動社區品味美感的能力。
現在桃子腳國中小更將成為美感教育的種子學校,透過生活美學的概念,讓更多校園能夠從「小至學生,大至社區」,成為每個人的表演舞台,創造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