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火炬 新住民看台灣教育 系列3】文化小尖兵 翻轉刻板印象
【記者郭琇真專題報導】獲得101學年度新住民火炬計畫「績優學校獎」的新北市蘆洲區仁愛國小執行起火炬計畫不費吹灰之力,他們結合校內既有活動,邀請家長擔任志工,鼓勵新住民走出家庭,找到舞台,讓新住民之子看見自己的獨特文化,不再畏縮害怕。
中文識字班 關懷不設限
創立於民國78年的仁愛國小,校齡25年,自從92年成立「中文識字專班」後,仁愛國小開啟招募關懷志工。
輔導主任李瑩映表示,當時1個班約有7、8位新住民媽媽,每位媽媽都會搭配志工輔導學中文,不過,外配媽媽的需求多半是生活適應、證件處理以及情緒的同理。
中文識字專班剛開課時,仁愛國小新住民孩子比例約佔3%,至今已達11%,家長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共有244位,中國大陸最多,越南、印尼其次。
李瑩映去年6月決定接下新住民火炬計畫時,其實心裡有過一番掙扎。從行政的角度而言,多一項計畫就是多一份工作,不過,當她走入桃園後火車站,實地感受有如置身異鄉的經驗後,便不再猶豫。
改變心態 再執行計畫
「當你決定接手計畫時,你必須從心態轉變。」李瑩映謹守「說服自己,才能說服他人」的原則,利用假日和先生走訪桃園後火車站,放眼望去各國語言招牌、不同國籍的人穿梭其間,她走在熟悉的土地上,心情卻很慌亂,不由得反思:「外配來台就如同移植一株植物,要適應的事情有多少?換做是我,不見得做得到。」
火炬計畫中,最令學校困擾的「家庭訪視」項目,仁愛國小透過教師和家長合作來解決。目前校園共有256位志工,分為導護、綠化、輔導13個組別,透過每年招募新生家長、一個拉一個的「漣漪效應」,吸引家長為學校奉獻。
學校將新住民家庭訪視分3階段,第一階段是平日導師既有的電話普查,從中抽出1/6狀況不佳、學習動機低落的新住民家庭,進行實地家訪;家訪成員以導師搭配導師、導師搭配志工、志工搭配志工的方式,彈性運用。
李瑩映親眼見證許多老師從一開始的抗拒,踏進孩子家門,真正了解其生長環境與家人互動後,得到許多教學上的反饋,因為更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在學校和孩子互動時,也更多包容。
與孩子共學 家長加入志工
擔任仁愛國小輔導志工2年的楊春苗,11年前從中國海南島嫁來台灣,2個孩子都在仁愛讀書。長期在深圳工作的她,剛嫁來台灣,並沒有文化與生活適應困難。不過,因為她學的是簡體中文,嫁來台灣不久,便加入識字班學習注音符號,等到學校聯絡簿看懂了之後,她乘勝追擊,秉持著「做夫妻要學成長、媽媽也要持續學習」的心態,加入學校志工行列。
楊春苗參與家訪的新住民個案,多數家庭都處於弱勢狀態,有些人丈夫去世,得仰賴資源回收撐起經濟重擔、撫育孩子,她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要過於計較,應多份同理心、互相照應,她也鼓勵新住民,如果有了資源的扶助,應該多走出家門、參與活動。
現齡56歲、20年前從緬甸嫁來台灣的胡玉葉,擔任仁愛國小綠化組志工8年。曾在緬甸擔任家教老師的她,十分關心孩子的教育,兒子一進入小學,她便報名志工團隊,透過參與學校事務,了解孩子學習,方便課後輔導。雖然現在兒子已經在念高中,她仍持續擔任仁愛志工,透過這份工作,她結交到一群朋友,也學到修剪樹木、種植花草等諸多技巧,樂此不疲。
展能舞台 助媽媽找到自信
仁愛國小的蝴蝶故事媽媽邵孟嫻,5年前也是為了與孩子共學而加入志工團隊,沒想到因為故事媽媽的角色,讓她比孩子更熟絡班上的同學。她笑說,賦予規則讓孩子遵循,透過故事「搞定」孩子,使她生活更有自信,和處理家庭事務得到的成就感截然不同。
除了提升自信外,透過故事媽媽的志工團隊,邵孟嫻結交許多朋友,進而認識異國文化。藉由志工成長研習,她結識一位越南媽媽,學習道地的越南春捲,還將此技藝帶回家,露了一手給家人瞧瞧。她覺得,越南的女生都很獨立,只因為身處異鄉「心事不知跟誰聊」,無法安定下來,多一份關懷、讓新住民媽媽分享自己的漂泊故事很重要。
「鼓勵新住民媽媽走出家庭,找到展能舞台,開啟更多社會連結,媽媽自己就會更有自信。」李瑩映認為,將學校平時舉辦的活動與火炬計畫的「必修」活動結合,帶動大家參與,執行起來就事半功倍。
一紙學習單 牽動好奇心
面對學生,仁愛國小利用賦予文化使命、獎勵機制的方式,吸引孩子主動挖掘母國文化。李瑩映表示,新住民孩子叫做「仁愛文化小尖兵」,透過每個月固定1次的課程學習,她自編教材帶領孩子認識各種國家的國旗、節慶、地理位置、交通工具,逐步打開國家文化理解,為期末的火炬兒童劇團成果發表準備。
李瑩映發現,當小尖兵將課程學習單帶回教室、家中書寫時,學習單無形中成為開拓他人國際視野的工具;因為看到不同於台灣的文化,同學們會帶著好奇的眼光詢問,新住民孩子也慢慢從被動轉為主動,向同學介紹。有一位母親來自泰國的學生將國旗作業帶回去與家人討論,最後還促成觀念較為傳統,認為媽媽只要把小孩顧好的阿公、阿嬤參與,開始對自己媳婦的國家文化產生好奇心。
邁向國際 先從認識自己開始
當族群文化成為學校活動的亮點,李瑩映發現,火炬計畫的執行讓學校既有活動被活化了,量與質都產生改變。她表示,仁愛國小強調孩子要學習看見自己的獨特,學生透過舞台提升自信,雖然起初推動孩子需要多些耐心,但就像汽車的輪胎摩擦力一樣,當你推動最高摩擦力的時候,孩子的學習動機被挑起,多元文化的認識自然變得簡單。
1年前,仁愛國小將學校地下室一一改建為台灣館、亞洲館、世界館,並增添鹿卡(泰雅族語的你好、加油之意)屋和好客館,讓學生直接感受多元文化就在身邊。正如同校長高元杰所強調的,火炬計畫必須「從人權關懷為出發,以多元文化共融經營,朝國際教育邁進。」未來的國家主人翁要和世界接軌,就應先從認識自己土地上的族群開始。
最讓李瑩映不捨的是,火炬計畫只有3年,將在今年告一段落,好不容易建立的母語教學,就必須面臨找財源的考驗,她說,她會努力辦下去。
▲仁愛國小輔導主任李瑩映表示,校內推行的「仁愛文化小尖兵」藉由讓新住民孩子分享母親國家的文化與生活,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同,因為新住民孩子的多元文化背景十分可貴。(圖文/楊子磊)
▲家庭訪視志工楊春苗了解孩子成長階段有不同的困難與需求,決定不斷充實自己,陪伴孩子成長。(圖文/楊子磊)
▲蘆洲仁愛國小目前共有256位志工,分為導護、綠化、輔導13個組別,許多家長為了與孩子共學、就近觀察孩子狀況,挺而進入學校奉獻。(圖\仁愛國小 文\郭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