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隨著12年國教政策即將在103學年度正式上路,為了使學生擁有創新與思考的能力,學校的教學與評量方式必須要有所改革,從以往強調背誦記憶的題型與強調制式的標準答案,讓智育成績成為衡量學生學習表現唯一的考量,轉化為透過差異化教學及多元化評量的方式,來培養學生創新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具備更高的國際競爭力。然而,不可否認的,多元評量終究是為了領域學科而設計的,在九年一貫課程裡,議題採用融入課程的方式實施,沒有教科書、沒有教學時數,要如何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多元評量對輔導團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
所幸,2012年的暑假,新北市國小性平團受邀參與王大修教授主持的研究計畫-性別平等教育素養檢核量表編製,從文獻整理、教材檢視、能力指標解讀到問卷編製、調查統計、資料分析,透過多次的討論、反思與澄清的過程讓我們清楚的知道什麼樣的問題設計才能檢核出學生的性平素養。我們認為性平素養的檢核應著重在情意、態度的檢核,而非著重於認知的評量。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透過性平素養檢核能檢測出孩子內在真正的想法,了解當這些性平議題發生在他的生活週遭時,他是如何看待與回應,這樣的檢測問卷所得到的結果才是有意義的。
從性別平等教育素養檢核量表編製的研究計畫參與過程中,讓輔導團瞭解到多元評量運用在性別平等教育上不也是如此嗎?在教學上,性別平等教育有別於領域學科,除了知識的傳遞之外,更著重於有關價值澄清的討論。因此,多元評量在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上,其著重的並非知識的檢核,而是了解學生在性平概念的迷思上是否獲得澄清。因此,輔導團在課程研發上,嘗試將多元評量的概念放入教案設計當中,期望透過簡易的評量工具設計,檢視教學設計、教師的教學引導以及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否達成學習目標。
二、性平與多元評量課程設計 -PDCA概念圖
Do (執行):
|
歐滄和教授(2002)認為評量扮演回饋的功能,用來瞭解學生學習成果及調整或擬訂教師的教學策略,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就性平的多元評量課程設計而言,教學前,先進行前測的目的在於了解學生的原始想法,教學後進行後測的目的則在於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透過統計分析與解讀來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所透露出的訊息以及調整教學策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並非只有前後測評量,學習共同體的精神在於課程中聚焦學生,學生透過小組間的討論、分享與回饋來學習性平議題,因此評量可依據課程設計的內容採取檔案評量(資料蒐集整理、書面報告) 、實作評量(表演、實作、實踐) 以及口語評量(小組討論、口頭報告、晤談)。觀課的教師也應聚焦在學生,仔細的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並記錄,因此教師觀課記錄中的學生軼事記錄也可提供給教師當作評量的參考。
|
Check (檢核):
|
教學後,透過前後測資料的解讀,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並輔之以教師夥伴們觀課後的討論,檢視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此議題之的反應與回饋並檢核教學者是否達成教學目標。
|
Action(行動):
|
透過觀課後的討論,研擬教學改善措施或修正評量題目。透過學生的課堂反應,延續發展討論議題。
|
三、推動性平多元評量的優勢
性別平等教育希望學生能有多元的觀點,看見差異,並學會尊重與接納。在教學的過程中,強調尊重學生思考與見解的多元化,而不是追求意見一致。因此,在多元評量的實施上,宜採用情意評量。張郁雯(2008)在《情意評量》一文中指出情意評量與認知評量最大的差別在於情意評量缺乏公認的有效評量程序。情意評量重視的是受試者的意願、感受以及情緒,因此在評量方面可以採用自我陳述式的評量法:李克氏量表(Likert)及面談。
(一)評量題目呈現教學重點
性別平等教育情意評量的問題設計是整個課程設計當中最困難的,在題目的設計上除了要能掌握住學生內在真實的想法,了解當這些性平議題發生在他的生活週遭時,他是如何看待與回應之外;現場老師最常問的問題:「題目要出多少題才能檢核學生的學習成果?」。其實,題目要出多少題,教師必須要先問自己「我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我在這一堂課教了什麼?」、「我澄清了哪些迷思概念?」,題目必須根據教師的教學內容而來,而不是與教學主題相關的題目都要出現。
(二)前後測協助教師掌握教學目標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都知道教學必須緊扣教學目標,然而,就我們觀課的紀錄來看,其實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討論式的課程,很容易因為學生的討論或發問便偏離了教學主題。性別平等教育的多元評量採用前後測的方式進行,因此,可以適時的提醒教師在課程進行中必須將已經離題的討論適時的暫停,並將教點引導回該堂課的教學目標,否則在課程結束進行後測時,無法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評量結果解讀,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新北市國小性平團目前研發所採用的評量方式主要是採用情意評量中廣泛被運用的自我陳述式的評量,藉由李克氏量表(Likert)的統計結果來檢核學生的態度是否有移轉,以及檢視此課程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換句話說,是透過統計資料來協助教師檢視在課程教學中是否了解與關注到學生的需求與反應,統計結果的解讀可以檢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緊扣教學目標,評量題目的設計是否能符合、貼近學生的想法,或者呈現出學生的迷思概念。藉由設計、解讀、反思、修正的歷程,進而達到學生學習目標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評量除了量化的前後測李克氏量表(Likert)陳述句型外,在後測題目的編寫可以也可以加上質性的題目設計,讓學生藉由書寫表達其想法,達到多元評量的目的。
四、結語
綜合以上所述,新北市國小性平團所研發推動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設計與多元評量的實施方式,除了能提升教師課程設計的能力,掌握性平能力指標與概念之外,在教學的策略上,我們希望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提問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此在教學上,脈絡清晰且有系統的提問,除了能引導學生達成學習成效之外,也可以協助教師檢核自己在教學上每一個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是否示有意義且緊扣教學目標。
前後測資料的解讀可以讓教師了解到學生的認知與態度是否因教師的教學而有所改變。資料統計結果呈現有改變,是什麼樣的教學活動/提問讓學生的態度、想法改變?資料統計結果呈現沒有改變,造成沒有改變的因素是什麼?是評量題目設計不佳?是沒有掌握住學生的經驗或需求?還是提問不夠清楚?或是教學活動設計有待改進?下次,若有機會再進行同樣的課程,教師本身可以如何再精進?這不僅僅是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也是一個專業而有趣的課程研究,期待教學現場的教師與輔導團夥伴一起來推動性平的多元評量,共同為性平教育而努力。
參考資料
1.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合著(2008)。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臺北市:五南。
2. 歐滄和(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心理出版社。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