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我接到好友Kelly從台北辦公室的來電,氣急敗壞地告訴我,她唸小一的兒子在學校用橡皮筋彈到女同學的眼睛,老師直接在兒子的聯絡簿裡附上一張女同學就醫的收據,顯然是要他們賠償醫藥費。當然醫藥費不多,有錯在先的又是自己的孩子,她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只憂心孩子竟然在學校捅出這樣的婁子,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非常驚訝,也無法接受老師的處理方式。但我可以想像在對方家長什麼也沒說,直接附上醫藥收據的這個動作裡,涵蓋了多少不理解、憤怒,甚至貼標籤的情緒在其中。
在一般的學校裡,家長平日接送孩子,多半只能將孩子送到校門口放了就走。為了管理起見,校方也不歡迎家長在作息時間內進入校園環境久留。除了偶爾在校園走動的志工家長,或者約莫每學期一次的班親座談會,家長彼此不相往來,也多半不識孩子的同班同學,更別說清楚對方的性格、喜好、家庭背景。除非是表現(考試成績)特別好,或者特別差的那幾個名字,才會在印象中記上幾筆。
學校合夥人,促使孩子多方嘗試
我感到我們在人文是一種幸運。
人文將家長界定在「學校合夥人」的角色。這種合夥人不需要分攤校方營運的盈虧,但是需要配合負起學校評估孩子需求的責任。因為教養孩子的功能,學校僅佔了30%,剩餘的70%實際上在於家庭。所以身為學校的合夥人,我們經常在學校裡出沒,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態,也認識了其他家庭的孩子。有時候,其他的合夥人,甚至比我自己更能了解我的孩子。
兒子有個很要好的同學,叫做阿正。他是家中3個孩子裡最大的一個。阿正住羅東,家中頂樓是一整層供孩子遊戲的空間,坪數並不寬敞,也毫無任何高級、昂貴、新穎的玩具,但奇妙的是,幾乎班上每個孩子到他家玩,總會玩到捨不得回家,連小兒子也是如此。有一陣子,兒子好愛去他們家玩。台灣立報&{^~f3N%I)o.l3Yx {
Z @7Wo)ktz,dM z0阿正爸媽對於孩子的想法總抱持著欣賞的態度,我經常聽見他們的爸爸對孩子說的話是:「好,你去試試看,有問題再跟大人說。」(當然,要在安全範圍內)。
有一天我去他家接小孩,發現幾個孩子正聚在家門口,點著蠟燭「嘗試」燒樹葉和石頭,阿正爸在一旁遠觀著,不介入。孩子們被燭淚燙了手,於是就懂了:這玩意兒是會灼人的!
而兒子不能在家進行的「沙塵暴實驗」(因為我的容忍度很低),他帶了說明書到阿正家玩,嘗試的結果是塵土紛飛,將他們1樓做生意的店面搞得櫃上和地面布滿沙塵。因此幾個孩子也必須為他們的試驗收拾善後,分別拿抹布、掃帚、拖把清理乾淨。自然而合理的結果。
同理心,來自理解
有一次,兒子受邀參加一場聖誕派對,每個人都要帶禮物去交換。他在文具店裡選購了4盒同款的玩具,每一盒裡都有一座塑膠城牆、一面分別寫著「魏」、「蜀」、「吳」、「董」的三角紙旗,還有最酷的是1支鑄鐵的兵器,4款皆不相同。
當天在文具店裡,兒子陷入了苦思。因為這4盒玩具各有特色,加起來的價錢又正好符合他的預算。但令他天人交戰的難題是:這4盒他都好喜歡!要送人,心裡覺得可惜,要再多買,卻因為他已花光零用錢,且又缺乏央求我送他玩具的正當理由。最後只能作罷,將4盒玩具買回家包裝了。
隔天放學後他又到阿正家玩,稍晚我到羅東接他,一坐上他家的沙發,突然,感覺到褲子下有尖銳異物突襲。起身一看,沙發上正躺著那4支很酷的鑄鐵兵器!也就是說,他把4盒玩具裡的兵器都偷偷拿出來留給自己,而昨晚包裝好的禮物裡,只有城牆和紙旗!
我當時非常生氣,立刻將兒子叫到跟前,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他一見我眼神中的火燄,以及沙發上滾落的證物,當場心虛無言。接著我針對他的貪心啦、不老實啦等等,劈里啪啦將他訓了一頓,且怒氣難消,決定回家再續攤。
等訓話告一段落,阿正媽媽跟我聊起來。她說,她完全可以同理我兒子的感受:一定是因為他真的很喜歡那些兵器,所以才會這麼做!雖然「同理」並不等同於「接受」或「認同」,但她從兒子當時的眼光裡,就可以看出他知道錯了,所以要我回家後就別再責備他了。台灣立報@v(op n
ir9swd\0我當下感到很慚愧,其實我也清楚自己的情緒來得如此強烈,一部分的原因是,禮物是我包裝的,所以對於自己沒有細查就相信他,特別心生一股遭受欺騙的憤怒。但兒子卻能經由同學母親眼中,如此細微的觀察而得到同理,若非因為她對我兒子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那晚回家後,我也試著用同理的角度與兒子對談,並且討論解決的方法。因為禮物畢竟還是要送的,沒有人想收到一份被拆開過的禮物,而我也不可能幫他多出一次錢!
孩子的學習空間不受限在學校裡或課堂中。我想我何其有幸,能在人文碰上這群比我更懂得欣賞、同理、了解我孩子的「合夥人」。所以我知道,我能夠放心地讓孩子在學校、在課餘之後與其他家庭自在相處。透過這群合夥人,我也更能學習包容我的孩子,也接納他與眾不同的獨特。台灣立報@&O5[-|mHwMtz&G\
(作者為人文國中小Rainbow班群G3家長)
人文的家長總是能欣賞彼此的孩子。
下課後,孩子們還是喜歡玩在一起。
家庭集體出遊,增加了人文家長瞭解彼此孩子個性的機會。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1574